9月16日至9月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将启动,烟台市作为全国108个城市之一,将参加这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鼓励市民尽可能选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方式出行,推动环境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我
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公交车,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步入烟台市民生活,并逐步扮演重要角色的出行工具,在烟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40多年来,它自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又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老福特”冒白烟
乘客经常帮推车
上世纪60年代,生活在烟台市区的人都保留有这样的记忆:花上几分钱,坐着吐白烟的“老福特”改装成的公交车出行,是件极其体面的事。据史料记载:当时烟台公交成立之初,职工不过百人,车辆不满20台。
现已退休的马光财老人是一名“老公交”,一提到1962年,马老感慨万千。1962年7月1日,24岁的马光财风华正茂,自豪地成为我市公交公司成立之初的第一批驾驶员,并幸运地成为1路车司机。在步行还是主要出行方式的当年,花上2分钱坐一次公交车是一件奢侈、也是让人羡慕的事情 ,因此公交车司机也就成了许多人仰慕的职业。我市有规定,大客车的载客量不能超过84个人,可马光财的1路车上“每次都得超上几十人,最多的一次拉了137个人!没办法呀,那时候人多车少,车次时间间隔也长”。可即使如此,“交警每次纠管时,都会被全车因为着急上班的乘客埋怨”。另外,由于改装的福特车“经常出些故障”,乘务员一声令下,乘客只能下车到车尾帮着推车了。坐公交车还要撅着**帮忙推车就成了当时街头的一景。
大巴老了中巴上
坐公交让人提心吊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天津牌客车、重庆牌客车和广州牌绞接车等相继成为广大市民的代步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巴车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和当年的其他车辆相比已经逐渐显露出老态。到上世纪90年代,当年的公交公司拥有83辆单车、56辆绞接车,80多辆车带病运营或超期服役,而且车辆平均使用期达7年以上。1993年,公交公司曾被核定亏损600万元,财政补贴后,尚有320万元的“窟窿”。由于没钱维修,“趴窝”的车辆越来越多,但市民的出行需求却不断增加,大公交进入了困境。
公交企业无奈尝试社会资本办公交。1989年,作为一种新体制的尝试,市区每两个2路大巴车之间“塞”上一辆小中巴。小中巴的出现,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当时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小2路”。公车承包、个人带车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应运而生。社会资本大量涌入公交市场,使资金严重匮乏的市区公交得到迅猛发展,中巴车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在烟台的大街小巷,并凭借其“招手即停”这一优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问题随即而来:中巴车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车”“父子车”,这些经营业户为了多盈利,互相压点、追赶跑快车、乱窜线,坐公交车犹如坐“过山车”,让人提心吊胆。于是,社会呼吁“中巴”退出公交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
豪华大巴登场
市民出行空前方便
2001年4月,烟台市政府决定将烟台市区公交行业划归市交通局管理。市交通局决定把解决公交问题的第一步棋放在整治小公共上,“中巴退市、发展大巴,集约化经营”的思路逐渐浮出水面。
2002年,大巴取代中巴工作全面在烟台市展开。是年7月中旬,由市交通部门投资422万元购置的26辆牡丹牌豪华大型客车,替代21辆小公共3路线的客运任务,成为市区公交客运第一条中巴换大巴并实行集约化经营的线路。当年,市交通部门又投资2000多万元,对3、11、44、46路中巴线进行了“中巴退市”的改造工作,对5路大巴进行了更新,在客流量密集的1、9路各新增6辆大巴,共退市中巴115部,更新100部节能环保型大巴投入线路运营。2005年11月5日,随着最后一辆53路中巴车驶到终点,中巴的辉煌历程至此结束。
为了不断改善市民的候乘环境,在公交大巴上线的同时,我市交通部门开始着力加大对公交场站等设施的建设。2004年,占地12500平方米的烟台公交第一个大型枢纽站———宫家岛枢纽站正式启用。随即市交通部门又先后建成石家疃、朱塂堡、新桥、南上坊、鹿鸣小区、蓁山屯、榆树庄等多处标准化公交场站,占地面积共39800平方米。目前,幸福同三、东陌堂综合场站正在建设中。
在加大场站建设的同时,线路候车亭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放眼烟台街头,到处都是有着宽敞的车身,流畅线条的豪华大巴。今年2月13日,30辆尾气排放达到国际欧III标准的奥运环保型公交车在1路公交线上运营,使得我市成为继北京、深圳之后全国第3个使用车辆尾气排放达到欧III标准公交车的城市。
智能IC卡上车
月票“下车”
说公交,就不得不提和公交相伴多年的月票。作为公交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1965年,我市首次发行“月票”。当时分三种定价:区内的2.5元,市区的5元,公用的6.5元。但由于公交车数量限制,月票发行量也相对比较少,因此只有持正规单位证明的市民才能办理。如此一来,月票在当时无形中成了身份的象征,成了普通市民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直到1983年,我市的月票又有了新品种:学生月票。1985年9月,烟台对公交月票价格进行改革,取消月票,改为本票,实行专线票种。学生仍实行月票,票价不变;1988年1月,取消本票,改为专线月票和跨线月票……
2003年底,一种国内最先进、也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非接触式IC卡系统智能化收费系统开始在公交车上试用,并取得成功。持有这种卡不仅免除坐公交车找零钱的麻烦,而且乘坐这种公交车有一定的折扣。于是,市区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IC卡,月票正式从市民的生活中消失。
公交发展
还看今朝
市民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现在不仅街头的大巴越来越靓,乘车越来越方便,车内设计越来越人性化,连候车的环境设计也越来越体贴。烟台的各候车点由当初的一根杆子就是候车点,悄悄变成了一座座漂亮的海鸥造型、波浪造型等不锈钢、高强度铝合金材质的候车亭,市民等公交车不再怕风吹日晒和雨淋。
自2002年以来,我市交通部门全面完成了市区公交中巴退市、大巴集约化经营等一系列工作,我市公交车的运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稳步提升,客运市场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初,为了满足蓬莱市民的出行需求,蓬莱市政府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依法实施特许经营,经过严格的招投标,烟台城市公交总公司成为蓬莱市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单位,组建蓬莱城市公交有限公司,投入50辆大巴运营,开创了省内县级城市公交特许经营的先河。
截至去年,烟台城市公交总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营运线路37条,固定资产2.64亿元,从业人员2703人,客运车辆1306辆,年客运收入1.5亿元的国有中型骨干企业。目前,我市公交线路总长度已达到563.1公里,年行驶里程为5087万公里,每年可为市民提供1.5亿人次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