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八大关”,其范围基本在荣城路以东和太平角路以西。关于“八大关”名称的由来,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最初时只建了八条以关隘命名的道路,从而得名;一种认为十条关路中有八个关比较著名,因此叫做“八大关”。然而青岛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聂惠哲女士通过考察,提出以上两说都不能成立,并与读者商榷。
资料显示“八大关”路分三次建
首先,“八大关”地区道路的建设并非先建八条再建两条。而是分三个阶段,先建一条,再建六条,最后建三条。
据1932年《工务纪要》记载:“荣成路东,依山面海,风景宜人,为特别规定建筑地。第一期开辟之山海关等路路基工程,业于去年完竣。兹继续开辟第二期居庸关路、临淮关路、韶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荣成路南段(自山海关路至正阳关路)、正阳关路及荣成路与正阳关路相接处迤北一小段……于去年九月开工,嗣以天气严寒,停止工作,本年三月庚继进行。越三月而始告竣……嗣以该特别建筑地预定各路线内,尚有武胜关、嘉峪关、函谷关三路路基,未经开辟,于公地放领,及市面交通,均有不便,亟应从速进行。”上述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规划如今被人们称为“八大关”的这一区域时,当时的政府文件对它的叫法是“特别规定建筑地”,并无“八大关”一说,而八大关七横三纵的十条关路亦是由南至北分三个阶段开辟的。
十条路中只有七条以关隘命名
其次,“八大关”的十条关路并非都以我国古代的关隘命名,更不存在有八个关比较著名的可能。
现在,打开网络,很多的网站,包括一些宣传在对“八大关”进行介绍时,往往都会提及“八大关”地区的路皆是以我国古代的关隘命名,甚至有的还说是以长城上的关隘命名。但事实上,通过考察“八大关”的路名不难发现,十条关路其实只有七条路是以关隘命名,其它三条则是以我国古代的税关命名的,而七条以关隘命名的路中也只有五条是以长城上的关隘命名,为方便说明,特列表如下:
即山海关路、嘉峪关路、居庸关路、紫荆关路和宁武关路,是以长城上的关隘命名,而其它两个,即函谷关和武胜关并不是长城上的关隘,它们都位于现河南境内,前者是当时的东西要冲,后者则据进出南北之隘。其它三条路,即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和韶关路则是以我国古代的税关命名的。可见,那种认为十条关路中有八个关比较著名因此叫做“八大关”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 本帖最后由 ich 于 2008-5-11 12:1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