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报道,杭州市公交集团因一年发生交通事故致死16人,被列入浙江省交通违法大户“黑名单”榜首。“公交优先”异化为“公交特权”,绝不是一时一地的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几乎在中国的各个大中城市,“公交特权”所引发的交通混乱,都是城市居民非议的热点话题,并成为一个久拖不决的城市痼疾。
从杭州公交车的肇事经历来看,诸如不礼让行人、争抢进站、变道超车、闯红灯等等,都是造成恶性事故的原因。频频违章的公交底气从哪里来?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是公交车司机的素质问题,实际上与现存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密切相关。说到底,还是一个“钱”,使得“公交优先”异化为“公交特权”。
公共交通是一种公共服务,所以公交运营不能偏离公益的属性。这决定了公交运营不能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必须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
公交成为交通违法大户,恐怕是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失衡的结果。众所周知,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背景下,当前许多地方的公用事业,还都是从政府那里获得特许经营权,公交就是其中之一。而特许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全放开。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格局。事实上,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难以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得公交公司更多地去追逐利润,无法承担起必要的社会义务,而垄断格局又不断消解公共事业的公益性,所以就会产生这种不断制造交通悲剧的恶果。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极端手段,公交车的违法现象也就不可能得到遏制。
随着社会公众对公交市场化的反思,要求公交事业更注重公益性的呼声正在不断高涨,这一点与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情况类似。内在的市场化趋势,外部的公益性要求,构成了对公交事业的双重压力,共同导致了目前所呈现出的混乱局面。当公交事业回归公益性质之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公众在要求它承担更多公益性的同时,是否考虑到财政对公交事业的支撑能力?是否会导致现有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假如你每天乘坐公交车,是否希望它的班次更多,是否希望它跑得更快呢?通常人们的选择与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没上车的时候希望公交车班次多一点;上了车以后就希望能开得快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