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一篇2004年sfog同学的考古文章
http://bbs.52bus.com/viewthread.php?tid=25049
打开尘封的历史,探索北京5字头车的来源
由于50年代的人口政策,到了70年代我国的人口压力开始渐渐显露出来,在公交上反映的最为直接,公交车开始拥挤了,其实那时不单单是公交,由于当时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社会资源开始匮乏。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当时的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在他的回忆录写道: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人们将废弃的瓶瓶罐罐收集起来再利用,甚至有的老人将碎玻璃末都收集起来.....,北京的天空是湛蓝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美国人学习......。其实基辛格当时不清楚人们的这些举动不是出于环保,而是出于资源的匮乏,这就是中国的70年代。
此时北京的公交路号也“匮乏”了,今天北京出现“××支3”等等其实不新鲜,那时北京地图上就有11、11支(现在的31路)、11快(现在的37路),这是明的,暗里还有“11延”、“11化工试验厂”等等,岂止是11路呀,在北京东北的“东酒”线出现了“774东酒”、“雷达东酒”等等,这些东酒的别称全部是酒仙桥地区军工厂的厂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公交规范化管理提到意识日程上来,就这样北京对原有线路进行了升位,499路以内的升位计划很快通过,最值得争议的就是5字头线路。
在今天解密的北京档案馆文件里面只有只言片语谈及北京公交70年代升位的文件,从当时红头文件涉及到5字头的问题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结论:
1 当时的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重新规划北京的公交路号,要求一步到位在未来20年内不能有太大变化;
2 中央精神认为北京人口未来会疏散到城镇,城镇公交要规划在先;(估计这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那时的中央领导只有他看的远);
3 要考虑工农兵的整体利益,不能给工农兵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市委定义了城镇车的概念,城镇车市区月票有效也是定下来,当时只有没有确定的就是路号问题。在后来北京档案馆的文件中有这样的文字: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首都的发展要考虑长远,要为更广大的工农兵服务,显然20个路号是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估计当时所说的20个路号就是当时首钢地区的80路以上到99路这20个路号。在以后的文件中还发现这样的批示:......以首钢为城镇车试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试想这就是石景山诞生50字头的原因吧。以后有关城镇车的文件很少,但是有一个文章中这样描述:......50石景山,51门头沟,52通县,53燕山,54丰台,55昌平,56大兴......。估计将5字头分给各区10个号,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规划对今天都有现实意义。
当时规划的很好,但是仅仅使用了50和54,其中51、52、53发生空缺,可是笔者对照了当时新开辟的线路,惊奇的发现前后脚开辟的“31”系和“50”系有共同明显特征,314、315、316、317、319都是区域性短途线路,除了315以外都是在城镇中心,它们和50系有着类似,它们是城镇车吗?如果它们是城镇车为什么不是5字头呢?5字头为什么在开辟四条线路以后戛然而止呢?随着尘封的档案在不断打开,5字头的历史越来越清晰......
但是北京5字头在开辟501、502、503、541之后戛然而止了,最为不可理解的是北京的503和541之间差距有30多个号,如果说这30多个号按照上文是分配给其他地区的,那为什么没有执行下去?而此时的“31”系却具有明显的城镇车特征呢?
我首先将“31”系的线路进行比较,发现“31”系的短途最多的在通县,通县是除了当时石景山和丰台之外最有可能成为人口疏散的城镇(在今天也是如此),于是就顺藤摸瓜在通县的316、317、319上寻找答案。在一次不经意间发现一份文件上这样书写:......由于客流少,北冷线改为522路不是很成熟......,为服务更多广大工农兵群众......,五场没有固定的车辆为522路运行......。这里提到的北冷线就是现在的316路,这份意外的发现让我感到北京确实要大力发展城镇车,至少在通县就有两条,也就是说北冷线并没有改为522而是成了316路,这一重大发现使我更加坚定决心,通县是揭开5字头戛然而止的重要地点。
我也曾想过是不是因为票价低等经济效益问题阻碍了5字头的发展,但很快我就否定了自己,要知道文革期间是不讲经济效益的,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只要行政指令到了就没有不执行的。功夫不付有心人,我在通县表姐夫家的亲戚那里找到当年五场的老司机,他当年是年仅20多岁的售票员,据他的回忆:当年确实在规范路号时通县地区曾经大张旗鼓的搞过,城镇车的概念他不知道,但他明确的告诉我北冷线当初设想的路号不是316,后来是因为没有固定车辆的原因北冷线迟迟没有改路号,最后上面压的太厉害了,就改成了316,说是316路其实是和317路混合使用车辆,到后来还和319、372混合使用车辆。看来由于当时的车辆紧张是一个原因,毕竟城镇车要求车次相对密集和稳定,但是还是让我不解的是,难道就这么一个原因让5字头的车戛然而止吗?
我将当时的老郊区线路做了一个比较,发现北京一些郊区线路虽然客流少但是有线,有客流的地方往往没有固定的线路。就拿346路来讲,346路的开辟显然是为西山农场开辟的,但是后来开辟的330路(346路区间改过来的)车次要比346多,也就是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