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达198条公交线吸纳1.4万农民工,占员工总数七成
“线路开到哪,司售人员就要住到哪”是公交系统的一条定律。随着198条“9字头”公交线通到10个远近郊区县2483个村,这个定律已改写为“线路开到哪个村,司售人员就来自哪个村”。北京八方达客运有限责任公司2万余名员工中,已有1.4万名京郊农民,占了近7成。
八方达成立之初,虽然吸引了部分京郊农民就业,但由于收入低、待遇差,人员流失率达到40%。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企业开始在用人方面打破城乡差别。915车队驾驶员刘春生,是顺义区仁和镇平各庄村人,他工作以来感到变化最大的就是薪酬待遇,月薪从最初的1700元涨到现在的3000元,每年还在以8%至10%的幅度增长;“五险一金”齐全,为他消除了后顾之忧。
八方达有关负责人说,由于农民工在招聘录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同岗报酬和待遇、评比奖励等多个方面,与正式职工享有一样的待遇,目前员工流失率降到了0.5%。
927路安全员陈德生,曾是通州觅子店村农民。他开公交车的第一个月就因为车速快被公司处罚了500元。公司通过脱产准军事化培训教育,使他对乘客生命安全负责的意识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工作中。2007年,在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劳动榜样”总决赛中,陈德生作为全国惟一一名公交系统的代表进入了十强。至今,S形弯道“倒库”1分零7秒的纪录,还被他保持着,被网友誉为“公交舒马赫”。
在八方达像陈德生这样的农民工不在少数。曾经的理发师解淑颖成了929支线上的“金嗓子”,报站名融入了景点串讲,赢得不少游客称赞;陈东梅用了7年时间,从售票员成长为916路首席乘务员,途经线路站名倒背如流……
“‘9字头’就是我的家。”不少员工这样说。八方达公司把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结合起来,使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本报记者 刘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