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本月末,全市8条公交民营线路率先被收归国有,线路编码由原来的52路变更为30路、57路变更为31路、58路变更为32路、78路变更为33路、204路变更为24路、85路变更为119路、207路变更为120路、208路变更为121路。
这些线路的集体“翻牌”,揭开了全市公交体制改革的序幕,“国”进民“退”势在必行。伴着这轮改革的浪潮,民营公交收归国有后,将给市民出行带来哪些影响?百姓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一方为“公”一方为“己”
“79路车太破了”,“201路半道趴窝”……近年来,民营公交线路在出行中屡屡受到投诉,个别线路因管理不善、投入不足,陷入出车危机。
据了解,由于个别民营线路运营得不好,乘客对其失去耐心,直接导致本来依附线路出行的乘客出现了分流,这种境况使得一些联营线路陷入恶性循环。出车率不足,管理不到位,加剧了线路的瘫痪。仅去年,市公交管理处在“关注民生,让市民满意出行”评比活动中,对全市140余条公交线路考核,就有90路、23路、201路等近20条线路被通报批评。
据市公交管理处副处长李贵福介绍,因民营公交处在个人或某些合伙人手中,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导致运营中服务质量下降。而国有公交,作为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是以社会效益为核心,满足市民出行服务最大化。两者追求目的的不同,体现出来的经营行为也不同。
李贵福介绍,如长此以往下去,此种矛盾直接导致个别民营线路始终处于对线路投入不足,只索取不付出的状态。车辆只要能跑就不更新,发生病害不及时修理,车辆一保、二保不保就上道,从而加大市民乘车的危险系数和出行受堵。车辆自燃、半道“趴窝”,配车50台只出30台车的现象时有发生。
5条线路运行暂不调整
据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贾剑涛介绍,正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哈尔滨市民营公交市场化整合势在必行。据了解,当前哈尔滨市首批收归国有的8条公交线路,只是民营公交市场整合的前奏。而全市对民营公交企业进行收编之路,还很遥远。
据市汽车公司运营部部长刘柱民介绍,当前,收编的52路、57路、58路、78路、204路5条线路,过去就是归汽车公司下属劳服公司所有,收编后,管理上将统一归公司管理,执行国有公司公交服务标准,但其票价、营运时间、站点、配车、运营走向均保持不变。市民关心的真正意义上对现有纯个人所有民营线路的收编,还未涉及。
民营变国有改变了什么
据了解,8条民营公交率先“变脸”,集体收编国有后,使哈尔滨市市区民营公交企业数量由原来的30户减少到26户。经过这次市场整合,在全市143条公交线路中,国有公交企业线路达到了77条。
民营变国有后,到底会给百姓出行带来哪些实惠?改变了什么?
昨天,记者对收归国有的部分司机进行了走访。31路司机表示,收归国有之后对老百姓出行带来了便利,原来接近10分钟才发车一趟,如今在高峰时间3、4分钟就发一趟车,
市公交管理处副处长张东介绍,民营收归国有后,公交车形象上将有很大改观,公交车各种车型有望统一,公交杂牌军的形象将有待改变。张东说,过去一条线路出车率不足一半,市民半小时等来一趟车,如今收编后,线路完全按照国有化标准管理,出车不到位,有关方面就有权勒令其整改,直至控制其经营行为。
背景资料
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城市交通出现了早晚乘车难,市ZF在1980年成立了通勤捎脚办公室,组织各大单位通勤车辆(货车和客车),按通勤线路的途径站台进行捎脚,最多时车辆达到1786台。为更好地解决百姓乘车难,ZF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利用各企业、各单位闲置客车,开辟民营线路作为大公交的补充。
90年代以后,民营公交繁荣发展,线路铺设到市区内的三四类街路及公交线网盲点,最多时达到60余条,占据整个公交线路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近年来,在全市公交日出行的285万人次中,民营公交担负着170余万人次的运输任务,不可否认,民营公交的存在为市民出行立下汗马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