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莱恩之星巴士 于 2010-9-1 09:39 编辑
【前言】
1979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接点,确立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所幸广州成为了华南地区枢纽城市和经济重点发展城市之一。
【广州公交的起步】
1952年9月8日,由叶剑英任第一任市长的广州市人民ZF正式发文同意广州市公共汽车公司与公共汽车管理处的组织机构及干部配备。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公营公共汽车事业起步之日。当时由于国内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有限,当年的公交车使用的全部都是来自捷克、苏联、德国等生产的汽车,部分车辆是从货车改装成客车。对于父辈一代的应该还记得,那时的公共汽车所使用燃料是木炭。木质的车厢竟然没有车门,显得十分简陋。而票价则维持在1分钱左右.(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票价有所上调!)
【巨龙的诞生】
80年代对于每个80后来讲是个值得回味的成长历程,提起80年代,大家回想起好多东西。但是对于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的广州公交,回忆起那时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坐上的公共汽车,感叹现在公交发展十分发达。1980年,由于当时路面车流量比较少,道路空间比较大,再加上当时每逢上落班,车站都人满为患,需要再短时间内疏导大量客流。
根据当年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的(即现在的广州第一巴士公司)要求,由广州客车厂(即现在的广汽集团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负责研发和生产大型公共汽车。根据要求,车长为14米,最大载客量140人。为了能在狭窄的道路转弯,在车辆的中部设置机械式铰接盘,这就是当年我们熟知的广州牌铰接客车,俗称:“大通道”。这种铰接客车长14米使用一台前置直列6缸汽油引擎,马力达150匹以上,后来曾多次对引擎进行技改,由最初的150匹提升只180匹左右。尽管使用了大马力的汽油引擎,车辆的动力表现仍然一般,上坡明显无力。为了能在短时间疏散客流,车辆共设计3个气动式折叠车门。这种铰接客车共生产了两代。
【车组】
当年的公共汽车由1名司机和2名售票员组成车组人员,司机不用多说,负责驾驶。至于2名售票员(一般为女性)分别在第一和第二车厢,售票员的职责除售票和检票外,还负责车门开关和报站(后来改为自动报站)。有时车辆转弯或倒车时,还协助司机。还记得当年的票价是0.1元(后来上涨至0.2;0.5;最后非空调巴士票价升至1元)。后来由于推行“友爱在车厢”和“前门上车后门落车”的活动,所以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对所有的铰接客车进行技术改造,取消第三个车门(电车公司的铰接客车则保留第三车门),换装上木地板和增加座位。车辆变成两个门后,上落车秩序井然有条。
在拥挤的车厢售票,感觉十分不方便。虽然当年社会治安比较好,但是手中拿着大量的车票和钞票,无疑加大了工作量。为方便售票员售票和检票工作,广州市第一公共汽车公司再一次对所有服役中的铰接客车进行第二次技改,在车门一则增加了售票专用通道,售票员只需要在售票专用通道来回售票和检票就可以完成售检票工作。大大提高了售检票效率,减轻了售票员的工作负担。
【无人售票开创全国先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广州道路交通越来越繁忙,14米长的铰接客车在行驶时显得十分笨拙而庞大,90年代初,由于市区道路空间越来越狭窄,所以,广州市交委决定,将当年的14米铰接客车逐步淘汰,由10米的单层巴士所取代。
直至1993年8月8日,13路和202空调专线成为全国首批实行无人售票的线路,至1996年底仅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广州公共汽车(电车)全面实施无人售票工作。公交“无人售票”的改革曾经在全国引起轰动,原一汽公司的领导周培元说,刚开始在部分路线实行无人售票,有乘客就很惊奇,“咦?怎么没有人卖票?”到后来,就变成了“怎么还有人卖票?”乘客的自觉性越来越高,有些人上车不投币,司机不开车,全车人都会喊着“怎么不投?快投币!”周培元感慨,广州公交只用了3年时间,就实现了无人售票的过渡,而在香港则整整用了7年。坐过广州公交车的人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乘客让座的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周培元说,“广州市民的文明程度是不可低估的,除了自觉投币,还会自觉排队候车,看到老人家都会让他们让座,有些老人家只坐几个站的还不肯坐,说是年轻人工作辛苦。”
俗称“大通道” 广州牌铰接客车(第一代广州牌铰接客车)
第一次涂装(白底蓝色条纹)
由广州客车厂(即:广汽集团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广州牌铰接客车。
第二次涂装(白底蓝色条纹)
注意:文中提到的“友爱在车厢”活动于1986年推行,而“前上后落”于1992年推行。
各位朋友:由于本人没有相关的照片,只好上传两张广客的,车辆型号暂时不清楚,如果各位由相关的照片和技术参数也可以传上来,谢谢!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