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拥挤程度被网友称作“可以塞”、“壮士站”等 记者体验的实际情况更严重
法制晚报讯(实习记者 任佳)壮士专用、恩怨解决站……这不是小说里的江湖恩怨,而是“惨烈”的八通线的拥挤情况。
近日,有深受八通线拥挤之苦的居民,在网上发帖,用调侃的方式为其重新命名。
比如,从通州进城的始发站土桥被称为“可以随便坐”,即可以随便找到座位之意。越往城里走,车站上车的拥挤程度就越甚,于是就冒出了“可以挤”、“壮士站”等等。
前日,记者在早高峰乘八通线进城体验,发现情况基本属实,个别站点的拥挤情况甚至比帖中所述的还要“惨烈”(如图所示)。
沿线的乘客们看到此帖后,纷纷自封为壮士,一些住在“壮士站”(即传媒大学站)附近的网友表示“不堪重压”,已搬家到“恩怨解决站”(即四惠站)附近。
记者了解到,目前八通线的日客流量约为28万人次,早高峰流量达到极限,沿线多站不时启动“限流”措施。其早高峰时发车间隔为3分钟,也已接近极限。
根据本市的交通发展规划, 连接通州、朝阳的广渠路二期最快有望于明年下半年通车。最快将于2013年通车的六号线二期,可以分流燕郊、通州新城北部乘客。
届时,八通线的拥挤才有望得到缓解。
随机采访
在站里等地铁的时间有时候要20分钟。排队的乘客都挺自觉,车一来了后边的就帮忙往车上推。每次都是我先推别人,我再被别人推。
——家住管庄、在东四十条上班的张先生
早高峰会从7点半持续到9点,每趟车挤不上几个人,只能对进站乘客限流,这还是正常情况,赶上雨雪天气,压力会更大。
——传媒大学站内一位工作人员
今早,列车驶出传媒大学站,乘客已是“前胸贴后背”摄/记者 张子渊
八通线“新”站名示意图
注:路线图上方括号中标注的是网友给各站起的名字,图下方框中为记者实际体验,可以看出,在传媒大学站之前,早高峰拥堵的实际情况比网友反映的还要严重
土桥 (可以随便坐)
临河里 (可以坐)
梨园 (可以随便站)
九棵树 (可以站)
果园 (可以随便挤)
通州北苑 (可以凑合挤)
八里桥 (可以挤)
管庄 (可以塞)
双桥 (可以顶)
传媒大学 (壮士站,能挤上车都是壮士)
高碑店 (烈士站)
四惠东 (恩怨解决站,因拥挤发生争执的双方,多在此站下车动手解决)
四惠 (同四惠东)
8:13 人流涌向一号线,部分乘客的言语“相斗”乃至动手也转移到了车外
8:07 在记者所在的车门处,外面的人推了将近一分钟,只推上了一名乘客,由于太挤,还有不少乘客吵起了架
8:00 已经成为“可以顶”,一个车门前十几位乘客最后只被推上来不到一半,车厢里不少人没地儿扶
7:52 这里已经提前到了“可以塞”的状态,乘客必须使劲往里挤才上得来,有的车门要反复多次才能关闭
7:48 从此站开始,车上已经变得有些拥挤,但乘客一般能有地方扶
7:45 每个车门前大概有20多人在等车,车内已不是“随便坐”,车上开始有站着的乘客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