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旅顺至大连和旅顺市内的公共汽车营业。1925年,旅顺至大连间有12辆半旧卡车经过改造后开始运营。1927年上半年,“南满洲株式会社”从旅大自动车株式会社接管过来13辆汽车。其中载5人的福特汽车3辆,乘8人的福特2辆,能坐11人的福特1辆,可容纳14人乘坐的福特3辆;能乘坐16人的雪佛兰4辆。1927年末,“满电”在籍汽车有两种厂牌,共23辆车(福特9辆,雪佛兰14辆)。1937年,有10种厂牌汽车199辆。其中万国牌56辆(定员25人/辆)、福特25辆(定员21人/辆)、雪佛兰49辆(定员21人/辆)、达泰23辆(定员21人/辆)、丰田6辆(定员21人/辆)、雪奥4辆(定员21人/辆)、哈德逊5辆(定员8人/辆、其它厂牌4辆。1942年,是解放前公共交通的“全盛”时期,公共汽车高达348辆(均系单车,并包括长途和市郊车辆)。1945年,旅大解放初期,公共汽车车辆全部失散或毁坏,汽车客运陷入瘫痪,司乘人员等均改作电车客运工作。1946年,大连市政府接管公共交通后,发动职工搜集和抢修失散和瘫痪的车辆,当年便抢修出5台汽车,开始了大连至金州客运。到1948年营运车辆恢复到25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客运需要,旅大交通公司接收了“东北机械管理局大连汽车工厂”,并和交通公司原汽车工厂合并,改名为“旅大市交通公司汽车修配厂”,从此技术力量得到加强,设备基本齐全,同时增强了修车能力。但由于这些客运汽车,大部分是过去的“福特”、“曼思”、“雪佛兰”、“万国”等旧车,年久失修,加上配件供应短缺,给车辆维修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群众对旧有车辆进行技术改造,经过3年的努力,把10几种厂牌的车辆改造成“嘎斯51”、“吉斯150”(解放型)等4种车型,完成了车辆改造任务。1953年,营运车辆由1949年的的45辆增加到72辆。进入50年代末60年代初,旅大市交通公司自己组装了“司蒂贝克”车30辆,“斯老达”车6辆,“嘎斯”车2辆,投入客运。进入60年代后期,开始利用国产汽车总成加以改造,组装客运车辆。从70年开始自行组装DL—640型汽车单车、DL—660型汽油铰接车和DL-670型柴油铰接车以后,“司蒂贝克”车等外国造车逐渐被淘汰,客运线路上行驶的全部为国产车。自1978年起,公共汽车成为大连市城市客运的主要交通工具。到1983年,大连市内公共汽车已达502辆,比1949年的45辆增加10.24倍。1979年以后,大连市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迅速增加,运力与运量的矛盾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1984年和1985年两年又增加公共汽车78辆。到1985年末,共拥有客运汽车580辆,占城市全部客车辆(796辆)的72%日均承担客运量为138.6万人次,占日均客运总量的57%。1986年,为缓解乘车难问题,从同年11月1日起在市内交通干线(15路)上,投入40台“北京牌”大功率铰接式柴油车,使该线路乘车拥挤状况有所缓解。1987年,大连市交通公司电车工厂试制成DL—171型铰接式公共汽车,并通过部级鉴定。该型汽车车身长15.12米,动力大,爬坡性能好,最大乘载量为180人。1988年9月16日,经大连市计划委员会、大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复,大连市交通公司分为大连市第一、第二公共汽车公司、大连市公共电车公司3个经济独立、自主经营的县级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一公共汽汽车公司有营运车辆411台,第二公共汽车公司有营运车辆235台。同年2月,为发挥社会上闲散客车的潜力,缓解城市“乘车难”的问题,大连市成立了公共汽车联营公司,当年就有97辆客车参加营运。1989年,大连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所属各公交公司(不包括公共汽车联营公司)共有运营车辆957辆;公共汽车联营公司有参营汽车170辆,较1988年增加73辆。1990年,大连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下属各公交公司(不含公共汽车联营公司和出租汽车公司)有983台车辆参加营运;公共汽车联营公司有300辆汽车参加营运;出租汽车则有475辆汽车参加营运。
转载——大连史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