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上海是全中国电车线路数量,密度最大的城市,达22条线路(6,8,9,11~28,隧道五线),并曾经规划达到25条.(7,10,29).90年代后期开始,电车快速衰退,其主要原因除了所谓的"线网视觉污染","电费运营成本高"等借口外,主要原因其实是"各线互相牵制影响单线调度",通俗地说,就是电车线路太多了,互相"打架"了.
电车是怎么"打架"的呢?儿时回忆中经常的是,共线运行的A,B两条电车,A线路电车停靠站点上下客时间长时,直接影响后面已经完成上下客的B线路电车正常离站,B不得不一起"陪绑"等候,等A开了它才能走,
记得有一次,我坐13路,该线因严重误点,调度命令司机放大站(跳站运行),但不巧的是,刚起步,第一个路口等红灯就被插入16路电车,(13路与16路共线运行,共点停靠),这下惨了,16路是正常每站都停靠的,有时乘客还要"吊车门",而跟在它后面的我们这辆13路因头顶上的架空线原因却无法超越它,亦步亦趋,每站必停(只是不开门而已),无奈的司机和车下不知底细的乘客都直骂娘.在A,B,C(甚至D)共线的地方,类似的"麻烦"就更大了,A,B,C(甚至D)之间彼此互相牵制.往往"多国联军"一长串电车"排队"等候离站,"排队"行进,出现线网故障时,"排队"抛锚.…
可能是受够了"窝囊",90年代后期,一部分电车率先退出阵营,此后,互相牵制的矛盾开始缓解,如前文中的16路就改成了汽车线路,使13路电车的头顶上"一线独享"畅通无阻,长寿路上的架空线网由13,16"合用"改为13"独用"了,江宁路和新闸路上的架空线网由16,19"合用"改为19"独用"了.27路改为37路汽车后,南京路上原先20路,27路"打架"的情况一去不再.21路改为汽车后,北京西路上的线网从此被15路"独用".而西藏路上原先17,18,23三线共线时"打架"是最有名的,现在随着17,18的改汽,客观上使独享线网的23路电车"畅快"多了.
在17改汽之前,河南路桥和海宁路是上海电车线路密度覆合最多的地方,河南路桥有14,15,17,19共线通过,河南路七浦路站有14,15,17,25四路电车停靠,海宁路(河南北路~吴淞路)东向西有6,13,17,25四路共线,(西向东有13,14,17,25四路共线),在这种情况下,17路改汽,脱离线网羁绊,使"打架"情况缓解,而自己同时也获得了"自由".因此上海的电改汽是一种深层次的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此文并非为"电改汽"找开脱借口,电车是一种环保交通,如何化解部分路段密度集中,加大其他"无电"区域覆盖,我认为:在密度大的地方,部分线路适当"电改气"(是"气"不是"汽",或者电动车)减少互相牵制,而在某些"无电"地区,实施电车延伸挺进和"汽改电"并举,使电车线路总数不减少,而市区覆盖面加大,这才是题中应有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