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津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环境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1 1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3-01     天津日报

  天津已经进入了机动车高速增长时期,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亟需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经验,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远近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积极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综合采取政策、规划、建设、管理措施,有效缓解我市交通拥堵问题,努力营造安全、畅通、有序、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总体目标是: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运行正常,道路平均车速不低于25公里/小时;交通出行便捷,各种交通出行方式换乘方便,公交与地铁之间无缝接驳,步行至公共交通站(点)不超过10分钟,行人、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安全、连续、舒适;出行结构合理,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0%以上,非机动车出行比例不低于35%,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0%左右。

  一、加大公交优先发展力度, 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一)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2条南北方向快速公交通道,总长度44公里。2013年,建成西青开发区——小白楼快速公交系统,长18公里。

  (二)设置公交专用车道。以内环线、中环线、快速环线及连接环线的骨干道路为依托,建设194公里环线和放射线公交专用道系统。至2012年,在内环线、中环线、快速环路东南半环及福安大街、友谊路等设置135公里公交专用车道;2013至2015年,在快速环路西北半环及京津路、中山路、金钟河大街等设置59公里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专用车道实行时间性限制,控制其他机动车通行。在公交专用车道和公共汽车上设置违法监控系统,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三)优化公交线网。结合地铁、BRT、外围新城、大型居住区及配套场站建设,优化调整现有公交线网。至2015年,优化公交线路147条,常规公交线路由目前的304条增加至411条,运营车辆由目前的5046台增加至7276台,提高运能44.1%。

  (四)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至2015年,全市通车运营轨道交通线路长度达到223公里,形成环放式轨道交通基本线网。其中,2011年,9号线建成运营,同时启动5、6号线建设;2012年,实现地铁2、3号线建成通车,启动地铁2号线的机场线建设;2013至2015年,启动地铁4、7、10号线建设,实现地铁2号线的机场线和5、6号线建成通车。

  (五)建设多级综合客运枢纽。2011年建成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3处综合枢纽;至2012年,建成文化中心综合枢纽,在地铁1、2、3号线外围站点周边建设双林等5处停车换乘枢纽;至2015年,在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共建设多级综合枢纽22处。

  (六)加快地铁站点衔接换乘系统建设。在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建设公交站、出租车停靠站、自行车停车场等多方式衔接换乘设施,确保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同步使用。调整优化通车运营轨道线路沿线地面公交线网,环外地区进城公交线路就近与轨道交通站点衔接换乘,减少或取消中心城区内线路段。对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换乘实施票价优惠。

  二、完善慢行交通设施,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

  (七)保障慢行路权。完善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网络,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增设机动车和慢行交通之间的隔离设施,至2012年在双向6条(含)以上机动车道的现状交通性干道上实现机非交通物理隔离。取缔非法占用慢行通道行为,人行道和交通性干道的非机动车道上禁止停车。健全道路沿线步行系统的围护、遮蔽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

  (八)增设人行过街设施。配套完善交通性干道沿线立体过街设施,改善重点地区立体过街条件。2011年新建20座立体过街设施,2012至2015年平均每年新建10座立体过街设施。完善6车道(含)以上道路沿线平面过街安全岛和相关设施,2011年建成过街安全岛45处。

  (九)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解决市民“最后1公里”出行。至2012年,试点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100个。至2015年,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基本覆盖主要商业区、轨道交通站点、客运枢纽等。

  三、适度限制小客车使用,从时间、空间上合理引导出行

  (十)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的购置和使用。落实《天津市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用车的购置和使用,大力提倡电视电话会议,减少会议数量和规模。

  (十一)适时在中心城区的特定区域和时段收取交通拥堵费。在公交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程度的状况,适时确定拥堵收费区域,设立电子收费设施,限时对进入拥堵区域的车辆收取交通拥堵费。根据区域内拥堵状况,适当调整收费标准。

  (十二)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根据交通拥堵状况划分机动车停车收费三类地区,分区域实行差别化计时停车收费,同一地区道路停车泊位收费高于机动车停车场停车收费。

  (十三)积极发展多层次校车服务系统。发展以公交为主的多层次校车服务系统,通过政府补贴、路权优先、保障安全等措施,私家车接送学生的比例明显减少。

  (十四)进一步实施错峰出行。完善错时上下班制度,改善高峰期交通状况。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和网上办公,减少上下班交通量。

  四、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十五)制定实施年度疏堵计划。实时监测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发展变化特点,每年滚动编制交通拥堵点疏堵计划,解决重点地区交通拥堵问题。

  (十六)加快既有路网挖潜改造。恢复地铁2、3号线沿线站点施工占压路段。启动瓶颈路段和重要交叉口的改造工程。改善铁路平交道口的通行条件。逐步推进中心城区主要干道的横断面改造,2013年完成卫津路等33条交通性干道的公交港湾、分隔带、导流岛等设施建设。

  (十七)建设完善多级路网体系。2011年建成通往机场专用道路,2012年启动建设蓟汕联络线工程,2015年建成外围绕城高速环线;完善中心城区周边国道系统,逐步弱化外环线作为G112、G205国道联系道路的功能;“十二五”后期适时启动外环线快速路提升改造工程;针对解放南路地区、北部新区等重点地区发展所带来新的交通吸引,配套建设外环线东北部调整线等周边道路;逐步完善次支路网微循环系统。

  五、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有序疏解交通压力

  (十八)优化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和市级医院布局,完善外围地区社区配套设施,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分布。依托轨道交通与综合客运枢纽,调整优化商业设施布局。

  (十九)优化货运场站布局。全面整合徐庄子等外环线周边及主要入市道路沿线现有货运场站。严禁在中心城区建设物流场站,中心城区外新建货运场站选址避开居住区和城市出入口道路等交通繁忙地区,城市干道沿线不予开设货运车辆出入口。

  (二十)分区域差别化调控停车泊位供给总量。根据路网容量和公共交通发展状况,分区域提出停车泊位供给指标。加快泊位缺口较大地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至2015年,新增路外公共停车场不少于50处,新增停车泊位不少于1.7万个。同时,因地制宜建设立体化公共停车设施。在路网容量有限、公共交通发达的地区,严格控制停车泊位总量。

  六、实施科学管理措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二十一)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至2015年,建设LED诱导屏208块、交通流检测器8000处、电子警察3400处、闭路电视监控1500处,建成基本覆盖中心城区、集交通信息采集分析、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与其他交通运行系统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同时,通过诱导屏、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实时的动静态交通信息服务。

  (二十二)建设智能化公交调度指挥系统。至2015年,以市公共交通调度服务中心为依托,建设出租汽车调度服务系统、公共汽车调度指挥系统、长途客运运营监控系统,建立行业管理部门、企业集团和运营单位三级调度指挥平台,建成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

  (二十三)加快城市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建设。至2015年,建成覆盖中心城区全部交通信号灯控制路口的区域协调控制系统,实现交通信号配时随交通流量变化实时动态、自适应优化,并为重要活动交通疏导、公交信号优先提供重要支撑。

  (二十四)科学组织道路交通。结合城市开发建设,对西站、文化中心、泰安道、海河两岸等地区优化区域交通组织。继续推进完善区域单向交通组织系统建设。采取禁止转向、封闭路口、立交平做、交通渠化等措施,对交通堵点、交通节点进行优化组织。完善客货分离体系,将货车限行圈扩大至绕城高速。完善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提升改造交通指路标志系统,实现交通安全设施的科学、规范和人性化。

  (二十五)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加大交通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科学规范道路停车泊位,严格占掘道路的审批管理。增加交通协管员数量,辅助做好交通疏导和秩序管理工作。

  (二十六)倡导文明交通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在全市单位、社区、学校、村镇广泛开展“创文明交通城市,做文明交通人”活动,并通过设立“交通文明礼让日”、建立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队伍、筹建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等措施,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宣传,引导交通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安全、文明、绿色的交通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七、完善交通政策制度,保障综合治理工作落实

  (二十七)健全完善交通设施配套机制。结合新发展区的规划建设,将配套先行条件纳入主管部门任务督察和绩效考核重点内容,公交线网、公交场站、道路系统、黄标车限行等相关配套设施应与新发展区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使用,确保新发展区进驻时即享有便捷的对外出行和公交服务。新建、改建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交通安全设施和科技管理设施应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二十八)完善公交配套法规政策。制定出台《天津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保证。

  (二十九)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和交通设计制度。出台《天津市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对重大基础设施和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实行交通影响评价。制订交通设计相关规范,对道路红线内的各项交通活动空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在道路规划环节新增交通设计内容,新建和改造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时严格执行。

  (三十)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治理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综合交通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城市交通的法规、政策、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协调城市交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将交通畅通工作纳入市、区县两级政府重点工作,实施督查和绩效考核。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自筹、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为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2
发表于 2012-3-1 11:02 | 只看该作者
还得再加一点 “合理调整出行成本,加大公交投入”

天津的公交票价在全国来说都算是贵的!
3
发表于 2012-3-3 10:20 | 只看该作者
大力发展公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2-19 12: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