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夜空守望者01 于 2012-3-27 00:46 编辑
内容摘自大连海力网(大连《半岛晨报》官方网站)http://www.hilizi.com/newsnew/2012-03/21/content_473272.htm
“大连第一街”当年赛过东京银座
海力网 来源: 半岛晨报 2012-03-21 15:33:42
上世纪初期的俄罗斯风情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起点。大连胜利桥北的近代建筑群,是这座城市最早建成的城区,也被誉为“大连城市的原点”。如今,漫步于此,尽管有些房屋的外表已斑驳褪色,但这些已伫立百余年的老建筑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风采。据说,当年的沙俄殖民者计划将“达里尼”打造成一个花园城市,故而这条作为样板路的大连第一街,昔日花团锦簇,绿阴环绕,其面貌连当时日本东京最繁华的银座也无法比拟。□记者胡慧雯
俄式绿化以刺槐为主
当时大连的街道两旁种的多是刺槐,因俄罗斯人喜其花香浓郁,成活率极高。
查阅1901年俄国人所作的“达里尼港规划图”可以看到,大连的第一条街名字叫做工程师大街,即今天的团结街——不过,大连市民习惯称其为“俄罗斯风情街”。当年日本人占领大连后,这里被改为露西娅町。
胜利桥北街区由俄国人萨哈罗夫设计规划。据说,这位“萨市长”是个迷恋西欧近代“花园城市”的理想主义者。《大连市志·房地产志》记载,“到1904年,沙俄在大连市区共建房161栋”,主要分布在这片街区。
如今,漫步在这片区域,依然能感受到这里的建筑具有浓郁的欧式建筑特点:比如,或敦实厚重的建筑外观,或突出的尖顶,或山墙上装饰的外露木构架,或屋面坡度较陡并开有老虎窗。尽管如此,与原来那条美丽的老街相比,仍相去甚远。
按照俄国人当初的计划,是把大连的街道分为广场、大街、林阴街、街和巷5种,其中,一般街道宽为85英尺(25.9米),而且道路两旁要种植树木,因为刺槐花香浓郁,成活率极高,所以当时大连的街道两旁种的多是刺槐。大连知名的老建筑保护志愿者稽汝广告诉记者,1902年末,俄国人在大连还建立了达里尼市苗圃,苗圃里有相当数量的刺槐。
记者采访时邂逅了一位正在俄罗斯风情街北广场上遛弯的老者。提起当年的场景,老人顿时精神起来:“这个广场早年就几栋主要的建筑,根本没有这么多居民楼。原来周围种满了花草,好像一个大花园,而且还有专门的花匠负责照管。 ”老人还热心地领着记者去寻找当年老花匠所居住的屋子。“听老辈儿人说,俄国人的观念就是,花啊、树啊,一定要比建筑多。”
据说,当年这条老街的发达程度,甚至盖过了同时期的东京“银座”。翻开流传下来的老照片、明信片,就会明白为何当时日本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会如此惊叹:“曾听参战兵士说,攻占达里尼时,对露国(俄罗斯)经营的达里尼街区很是惊叹,其面貌连(当时)东京最繁华的银座也无法比拟。 ”
第一座市政厅曾被火烧
这座老楼始建于1900年,当初颇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有魅力。
俄罗斯风情街的尽头,原大连自然博物馆,曾是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市政厅。著名女作家、大连作协主席素素曾这样形容:在小渔村与近代城市之间,它是一道时间的篱笆,一边是大连的前世,一边是大连的今生。
史料记载,这座老楼始建于1900年,1902年5月30日正式使用,分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是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4889平方米,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有魅力,而细节处的装饰雕刻也不乏巴洛克式的花哨——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日本人重新修建后的样子。
1904年5月28日,日军占领“达里尼”港,俄国人自知“达里尼”守不住了,将达里尼港内的重要设备炸毁,并准备随时烧毁市政厅——彼时,“达里尼”已经建有市长官邸、市政厅、东省铁路公司轮船部、达里尼旅馆、商店、工会堂,还有一个工人俱乐部。不过,虽然经过大火焚烧,“达里尼市政厅”并没有被彻底损毁。
日本殖民者进入后,1906年“达里尼市政厅”经过简单修复,先后成为“满铁公司”的总社、大和宾馆的别馆、满蒙资源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大连自然博物馆。不过,遗憾的是,如今紧锁的大门令人无法窥见室内装饰的华美,而且外观墙皮也斑驳残旧。
珍贵“木刻楞”却被租客嫌“破”
“木刻楞”被称为彩色立体雕塑,目前大连仅保留下一栋,已被出租出去。
沿着老自然博物馆东侧北海街的小巷穿过,你会发现这里还隐匿着很多独栋的老建筑。比如,目前大连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栋木刻楞。据老建筑保护志愿者飒飒介绍,这是俄罗斯民间传统的原木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其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棱有角,非常规范和整齐,敲击内侧墙壁,会发出木质回音,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
2月28日,记者来到这栋木刻楞前时,发现除了三角屋顶还能明显看出是木头“垒”出来的外,整个建筑外面被各种杂物、垃圾遮挡着,窗外晾晒着各种颜色的衣服。大门口,一个卖瓜子花生的小贩的摊位,挡住了整个观察的视野。院内堆积着各种纸壳、木材和塑料瓶。
老建筑保护志愿者周科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这座木刻楞原本建在黑嘴子码头,日本统治大连后把其作为水上警察署。随着港口建设发展,日本殖民者觉得拆除可惜而把它整体迁移到现在的位置。
据了解,“木刻楞”被称为彩色立体雕塑。可惜,如今这个二层小楼早已被划分成若干户租出去。记者了解到,因为这里的房租便宜,大概每月400元,因此租客多是外来打工人员。但尽管如此,却依然免不了被租客抱怨“太破了,一找到地方就赶紧搬走”。周科告诉记者,“我每次来这里拍片,发现住的人都不一样。流动性太高了。 ”
大连最早的医院坐落于此
陈其美在大连建立GeMing组织,并秘密组建JunDui时,曾经在这里住过。
烟台街位于团结街旁,与俄罗斯风情街完全就是一个整体。日本侵占大连以后,这里被称作山城町。 1946年人民政府重新命名大连的街道,以烟台市的名字把这条老街命名为烟台街。记者近日到烟台街探访,发现老房子已经全部被围挡起来,据一个工地的工人介绍,这里要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高档的花园酒店。
烟台街的夹缝中还有一条光辉巷,俄国人当年建的老房子现存留的大约有28栋,多集中在这里。这里的建筑具有非常浓重的欧式风格,与南山的老楼相比这里多了一份苍峻。
光辉巷13号是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胜利桥北分部。据说这里曾经是“达里尼医院”。而大连历史上最早的满铁医院以前就在这附近。至于后来那座宏伟的“满铁医院”(原大连铁路医院)则是在上世纪中期建造的。紧挨着“达里尼医院”的建筑,在日本殖民时期则是一家报馆。
据稽汝广介绍,满铁医院曾经住过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袁世凯篡夺政权以后,GeMing党人便开始掀起反袁活动。 1914年1月,陈其美、戴季陶等人受命从日本来到大连,发展GeMing势力。陈其美,就是人尽皆知的陈果夫和陈立夫的叔叔。陈后来在大连建立了GeMing组织,并秘密组建JunDui,准备随时展开JunShi活动。但他的活动,引起了袁世凯和日本政府的警觉。 1914年3月2日,袁世凯照会日本政府,要求引渡陈其美。日本ZhengFu虽拒绝了袁的要求,但却逼迫陈离境。此时,陈其美也因为过度操劳,一病不起,住进了大连当时最好的医院满铁医院。3月15日,在大连呆了不到两个月的陈其美被迫返回日本。
其实,当年整个胜利桥北一带,来来往往的有不少对大连甚至是对中国历史影响颇深的人物。
坐落于团结街1号的老建筑,建于1900年,曾是沙俄达里尼ShiZheng厅的官邸。日俄战争以后,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就住在这里。从他开始,这里也就成了历任满铁总裁的官邸。如今,这里成为大连船舶技术学校。
接替后藤新平继任满铁总裁的,是其嫡系中村是公。而中村是公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同学: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1909年9月,夏目漱石应中村之邀来大连,一下子就被这里的宏伟所折服。据悉,夏目漱石就住在现在团结街上的那个老大和旅馆,也就是沙俄时期的“达里尼旅馆”。这家旅馆里,还住过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梁启超。1911年11月9日,梁从日本乘船回国,试图进行保清活动。当时,他乘船在大连港登陆。抵连后,当晚便入住于此。
胜利桥最初拟建54米宽
以前
现在
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俄罗斯风情街路口正对面的胜利桥。如今,站在胜利桥头向桥北望去,能看见原大连自然博物馆旧址,而向南远眺,能望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铁路医院)。
1899年,俄国人在青泥洼建行政市街时,由北向南延伸要跨过一条深沟,那条深沟将要建铁路线,于是他们就在深沟上面架起了一座跨线俄式木桥。据周科介绍,俄国早先的规划,是把胜利桥建造成一个54米宽的大桥,桥的两端设计成半圆形广场,分别辐射两边道路。后来由于日俄战争失败,这个梦想破碎。到1908年,日本人在这里建成22米宽的钢筋水泥桥,并给这座桥起名为“日本桥”。
很多大连人常常从胜利桥路过,但多数人都是匆匆而过,没有仔细停下来看一眼这座百年历史的老桥。透过桥头的铁丝网向下看,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美丽:桥基、桥柱、桥栏、桥头一律用花岗岩砌筑,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文艺复兴式花纹。有去过欧洲的读者告诉记者,这里的样子和瑞士的石桥如出一辙。
据说,这座石桥当年花费巨大,约为15.7万银元。桥的设计者冈村象雄,原是东京市土木工程师,做过东京的水道桥设计方案,后来就借用这个设计方案来设计这座桥。
[编辑: 吴晓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