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1104321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现场直拍啊 哈哈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2-3-25 17:41 | 只看该作者
祥和花园还有责任?
17
发表于 2012-3-25 17:45 | 只看该作者
大连公交狂 发表于 2012-3-25 12:50
541正常行驶 祥和花园向左并道 541突然刹车......
祥和花园是主要责任者

突然刹车都让你看出来了····
18
发表于 2012-3-25 19:38 | 只看该作者
All123 发表于 2012-3-25 17:45
突然刹车都让你看出来了····

541行驶的时候 祥和花园也在行驶
如果541不是突然刹车 祥和花园也撞不上541
19
发表于 2012-3-25 20:19 | 只看该作者
大连公交狂 发表于 2012-3-25 19:38
541行驶的时候 祥和花园也在行驶
如果541不是突然刹车 祥和花园也撞不上541

不一定呀····我认为是祥和花园司机刹车不及呢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20:57 | 只看该作者
不管谁对谁错   都支持公交集团的车  哈哈
21
发表于 2012-3-26 0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空守望者01 于 2012-3-26 00:04 编辑
笨狼 发表于 2012-3-25 10:19
OK……多谢啦……


内容摘自大连海力网(大连《半岛晨报》官方网站)http://www.hilizi.com/newsnew/2012-03/21/content_473167.htm
2012年03月21日大连《半岛晨报》A21版
http://epaper.lnd.com.cn/html/bdcb/20120321/bdcb938120.html

                                                为纪念抗日胜利更名胜利桥

         
                 胜利桥是大连最早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连,有一个叫做胜利桥的地方,而那里的确有座桥。关于这个地名的由来,又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想了解大连这个城市,那不得不说说咱们的胜利桥。关于胜利桥的地名由来,有这样三个阶段。 ”大连地名专家韩悦行介绍说,大概在1899年,也就是沙俄强租大连时期,俄国人开始在青泥洼沿海建行政市街,当行政市街由北向南延伸的时候,要跨过一条深沟,那条深沟将要建铁路线,于是就在深沟上面架起了一座俄式木桥,被称为“露西亚街木桥”,而这座木桥就是胜利桥的前身。
        之后,日本占领大连期间,“将露西亚街木桥拆除重建。 ”韩悦行说,那是在1907年开始动工重建该桥,当时这个桥的设计结构采用了德国人的设计,即米兰式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实腹无铰拱桥,1909年的3月完工,称为“日本桥”。共5跨,最大跨径23.8米。桥下净空7.86米。全长108.60米,宽16.40米,面积为1781.04平方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历史性的一刻,将该桥再次更名为“胜利桥”,沿用至今。
        “胜利桥算是大连最早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也是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胜利桥建成后,曾通有当时大连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1909年9月25日,大连成为继天津(1906年)、上海(1908年)之后,中国第三个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大连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从电气游园 (今裕景商城)至大栈桥(今码头)。最开始,大连有37辆有轨电车,车身皆为木制结构,老大连人把它叫做“美国大木笼子”,其实它的部分零部件由其他国家制造。 记者陈琳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2
发表于 2012-3-26 00:06 | 只看该作者
笨狼 发表于 2012-3-25 00:07
青岛也有一个……大连这个意义是什么呢?能告知一二吗……?

我发完了,你看看吧……
23
发表于 2012-3-26 00:08 | 只看该作者
夜空守望者01 发表于 2012-3-26 00:06
我发完了,你看看吧……

多谢!!!学的很多啊……对大连历史有更深的了解了……呵呵……
24
发表于 2012-3-26 0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空守望者01 于 2012-3-26 00:25 编辑
笨狼 发表于 2012-3-26 00:08
多谢!!!学的很多啊……对大连历史有更深的了解了……呵呵……


内容摘自大连海力网(大连《半岛晨报》官方网站)http://www.hilizi.com/newsnew/2012-03/21/content_473270.htm

                                                胜利桥北是大连城市建设的起点
                                                        海力网  来源: 半岛晨报  2012-03-21 15:33:42

         时代背景

        沙俄殖民统治时期的大连(1899年-1905年)

        可以说,大连的诞生是俄国规划的。在沙俄统治的7年时间里,青泥洼,那个曾经荒凉的渔村,开始慢慢走上城市化进程,且起点之高,为人所惊叹——整个城市的规划,完全以法国巴黎为蓝本,将自然与城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短短几年,便发展成为辽东半岛上最大的近代化港口城市。

      

        大连著名作家、大连市作协主席素素说:“一座城市的出现,可能是一场偶然发生的事件,也可能是一场必然发生的事件。大连应该属于后者。 ”一百多年前,大连湾南岸还只是个打鱼晒网之地。1894年的甲午战争,不但震碎了坐落在岸上的村庄,也打破了这里固有的宁静。有一天,当俄国人在旅顺口站住脚之后,便决定在大连湾选址建码头。于是,在原本只匍匐着几个小渔村的大连湾南岸,因为建了一个码头,而有了一座城市。 □记者胡慧雯
        
        城市诞生 1899年8月11日        

        韩悦行,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著有《大连掌故》等多本涉及大连地方史志的书。日前,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讲述了“大连之始”:

        19世纪末,早有野心的沙俄为在黄海寻求一个不冻港,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派军舰强占旅顺口、大连湾。沙俄强占旅大后,攫取了港口修筑权和经营权,以及中东铁路的修筑权。

        1899年8月1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建设大连商港城市,并指派有筑港经验的东清铁路公司总工程师萨哈洛夫等负责城市的规划。同日,建港工程正式动工——这一天就是大连建城之始。“当时,沙俄把大连称之为‘达里尼’,俄语译为‘遥远的地方’。 ”韩悦行说,彼时,大连还叫青泥洼,是个荒凉的渔村。据史料记载,萨哈洛夫做了这样的规划:以原青泥洼村一带50多个村庄,约5400余亩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的基地,东起寺儿沟,西至西岗子,南起南山山麓,北至香炉礁海滨,在寺儿沟修建码头,在青泥洼桥修建火车站。

        城市划分 不同“阶级”分区而居

        韩悦行介绍说,根据沙俄对“达里尼”的城市规划,是将居住者的阶级、人种及地区,明确地划分开来。

        大连湾香炉礁海岸以南,中东铁路火车站以北地区规划为行政市区,这里集中着沙俄大连殖民官署机构。当时,俄国人削平山头,填海筑区,并规划54米宽的大桥与市中心相通。在桥的两端,各有半圆形广场,行政区的内街由此辐射与环形支路围成扇形,中心部位留有小广场,轴线上的支路两侧多是办公用房,其余便是铁路与海港职工家属住宅。市区东侧为北公园。市区西北面临海,规划为海水浴场。这一地区环境优美,建筑别致,处处流露着俄罗斯和欧洲的风味。

        东临大连湾,南至南山麓,北隔铁路与行政市区相接为欧罗巴区。它处于整个市区的中心地带,地域开阔,是欧洲人、俄国人的居住区。其中背靠铁路的是商业区,市民区和商业区交错布置。远离市中心的南山麓是士绅住宅区,那里依山望海,向东便是海水浴场。

        西青泥洼村及西岗子一带则被规划为中国人市区。这里环境脏乱、设施简陋,是普通中国市民的居住与生活区,仅占欧罗巴区四分之一左右。然而,彼时当地华人的人口是欧俄的10倍。

        沙俄市政厅 大连城市的起点

        今天的西岗区胜利桥北烟台街1号,伫立着一座俄式古典建筑。很多老大连人都知道,这里曾是大连自然博物馆,而百余年前,这里是沙俄殖民统治时期的达里尼市政厅。“这里,就是大连城市的起点。 ”几乎每一个对大连历史熟悉的人都如是说——这里,是大连历史上第一栋建筑。城市大连,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嵇汝广,笔名海南丢,自称“城市记忆记录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大连老建筑的记录和保护工作。他告诉记者,俄国人在距离海港不远处修建了市政厅,并从这里开始,将城市一点点构筑、布局起来。

        当俄国人把市政街由北向南延伸时,被一条深沟挡住了去路。于是,他们在深沟上架起了一座俄式木桥(今胜利桥)。“这座木桥,把行政区和住宅区连接起来,成为俄国人每天必走的道路。 ”韩悦行告诉记者。

        尼古拉广场 城市的中心和脸孔

        嵇汝广介绍说,俄国当时是以法国巴黎为范本来规划大连的:城市建筑一改昔日中国的青砖绿瓦,而改用欧式的花岗岩和混凝土。而整个城市的布局,也不同于传统老北京的棋盘式格局,而是改成放射式的蛛网式道路。

        而当时,大连整个市街的中心点,就设在今天的中山广场——当时叫尼古拉耶夫斯卡娅大广场,是以沙皇的名字来命名的。

        据记载,当时的尼古拉广场设计的直径是213米,向外放射出10条街道,中间设有绿地、花园,周围的大小树木又将空间分割,使得人们在这里漫步、休憩,并无空旷的感觉。素素曾经如此描写:中山广场是这个城市的封面,不用翻开内页,就知道它姓甚名谁。而在嵇汝广眼里,中山广场是这座城市的面孔,展现着这座城市最原始的面貌。

        此外,大连市区内当时还规划设置了大小不一的广场10多处,并规划了广场环形路侧各种建筑。广场与广场通过干道互相连接。而由广场向外辐射的支路,一般并不宽,但都具有较好的对景。站在广场顺路向远处望去,或是优美的建筑,或是美丽的山林,或是壮观的海景。

        市区的主干道是自港湾桥通向尼古拉广场。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今人民路)是市区的主轴线,串联着几个广场,联系着码头、火车站、尼古拉广场再经欧洲市场到达中华剧场。当时的莫斯科大街宽25.6米,中央建有8.5米的车道和人行道,两侧余宽为绿地。

        在莫斯科大街的两侧,集中着外国的商行:比如,英国旭升洋行、和记洋行,美国茂生洋行、斯密坦商会,德国万利洋行、哈利洋行,法国门顿商会,俄国道胜银行等等。另外,还有邮政局、电报局、消防署和旅馆、医院。

        当时,大连市区的40多条街上安装了2000多盏路灯。市内电话达200号,可直通旅顺。

        城市建设 街区道路随地形走

        一番大兴土木后,大连就成为沙俄在远东租借的一个登陆点。沙俄的太平洋舰队一上岸,就看见了一条条充满怀乡色彩的大道,以及尖顶的房屋。

        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俄国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着实花了些心思。比如,在修筑码头时,会利用不同地势高度修筑铁路路堑;而街区道路会随地形弯转延伸。对于不可建筑的冲沟或是拦堤,将其修建为贮水池,或作绿地,既可防洪,又可绿化。贮水池附近再植上花木,又可成为美丽的水木风景。可以说,萨哈洛夫的总体规划,把路、港、市区的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借鉴到东方。

       初具规模 工厂商店一应俱全

        当年,沙俄对大连规划的目标是,把大连建成一流的东方自由港城市,长期霸占旅大地区,争霸于世界。因此,总体规划比较完整,城市功能的设置比较齐全,但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只完成了近期规划和部分建设项目。

        根据记载,当时除铺筑铁路和修建港口外,还建筑有市政府、官邸、旅馆、银行、商店、学校、医院、教堂以及住宅等160多栋,建成面积约94670平方米。在大连建起32所小学,在旅顺建起1所普希金初等学校和1所职业学校。

        另外,当时大连的工厂已达50多家,其中最大的是东清铁路的铸造厂、机车制造所(今大连机车厂)、修船厂(今大连造船厂南坞)。三家各有中俄工人近千人,另外有铁工厂、砖瓦厂、石灰厂、采石厂;轻工业制造厂有钟表厂、面粉厂、酿酒厂、制盐厂、首饰厂、屠宰厂。商店种类也很齐全,有成衣铺、洗衣店、理发店、照相馆、澡堂、刺绣店、书店、粮店、菜店、水果店、饮食店、鞋帽店、服装店、马车店、棉织店、绸缎店、茶叶店、日本货店等等。

        从1898年大连城市开始规划建设,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大连市区已形成近6万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其中,中国人有2.6万、俄国人1.4万,日本人300人,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至此,古老的小渔村终于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城市,并超过了旅顺口,取代了旅顺工商经济地位,成为辽东半岛上最大的近代化港口城市。

[编辑: 吴晓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发表于 2012-3-26 00:19 | 只看该作者
青岛的胜利是1949年10月1日后青岛的第一做桥……所以叫胜利桥……那是四方区和李沧区的分界……跨越张村河……
26
发表于 2012-3-26 00:26 | 只看该作者
笨狼 发表于 2012-3-26 00:08
多谢!!!学的很多啊……对大连历史有更深的了解了……呵呵……

我刚刚又给你回复了一个,你看一下吧……
27
发表于 2012-3-26 00:28 | 只看该作者
夜空守望者01 发表于 2012-3-26 00:26
我刚刚又给你回复了一个,你看一下吧……

辛苦你了……呵呵……我对这个很有兴趣……多谢……收藏了……
28
发表于 2012-3-26 00:35 | 只看该作者
笨狼 发表于 2012-3-26 00:28
辛苦你了……呵呵……我对这个很有兴趣……多谢……收藏了……

稍等,还有呢……
29
发表于 2012-3-26 0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夜空守望者01 于 2012-3-27 00:46 编辑

内容摘自大连海力网(大连《半岛晨报》官方网站)http://www.hilizi.com/newsnew/2012-03/21/content_473272.htm

                                         “大连第一街”当年赛过东京银座
                                                  海力网  来源: 半岛晨报  2012-03-21 15:33:42

      


      
                            上世纪初期的俄罗斯风情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起点。大连胜利桥北的近代建筑群,是这座城市最早建成的城区,也被誉为“大连城市的原点”。如今,漫步于此,尽管有些房屋的外表已斑驳褪色,但这些已伫立百余年的老建筑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风采。据说,当年的沙俄殖民者计划将“达里尼”打造成一个花园城市,故而这条作为样板路的大连第一街,昔日花团锦簇,绿阴环绕,其面貌连当时日本东京最繁华的银座也无法比拟。□记者胡慧雯

        俄式绿化以刺槐为主

       当时大连的街道两旁种的多是刺槐,因俄罗斯人喜其花香浓郁,成活率极高。

        查阅1901年俄国人所作的“达里尼港规划图”可以看到,大连的第一条街名字叫做工程师大街,即今天的团结街——不过,大连市民习惯称其为“俄罗斯风情街”。当年日本人占领大连后,这里被改为露西娅町。

        胜利桥北街区由俄国人萨哈罗夫设计规划。据说,这位“萨市长”是个迷恋西欧近代“花园城市”的理想主义者。《大连市志·房地产志》记载,“到1904年,沙俄在大连市区共建房161栋”,主要分布在这片街区。

        如今,漫步在这片区域,依然能感受到这里的建筑具有浓郁的欧式建筑特点:比如,或敦实厚重的建筑外观,或突出的尖顶,或山墙上装饰的外露木构架,或屋面坡度较陡并开有老虎窗。尽管如此,与原来那条美丽的老街相比,仍相去甚远。

        按照俄国人当初的计划,是把大连的街道分为广场、大街、林阴街、街和巷5种,其中,一般街道宽为85英尺(25.9米),而且道路两旁要种植树木,因为刺槐花香浓郁,成活率极高,所以当时大连的街道两旁种的多是刺槐。大连知名的老建筑保护志愿者稽汝广告诉记者,1902年末,俄国人在大连还建立了达里尼市苗圃,苗圃里有相当数量的刺槐。

        记者采访时邂逅了一位正在俄罗斯风情街北广场上遛弯的老者。提起当年的场景,老人顿时精神起来:“这个广场早年就几栋主要的建筑,根本没有这么多居民楼。原来周围种满了花草,好像一个大花园,而且还有专门的花匠负责照管。 ”老人还热心地领着记者去寻找当年老花匠所居住的屋子。“听老辈儿人说,俄国人的观念就是,花啊、树啊,一定要比建筑多。”

        据说,当年这条老街的发达程度,甚至盖过了同时期的东京“银座”。翻开流传下来的老照片、明信片,就会明白为何当时日本著名文学家夏目漱石会如此惊叹:“曾听参战兵士说,攻占达里尼时,对露国(俄罗斯)经营的达里尼街区很是惊叹,其面貌连(当时)东京最繁华的银座也无法比拟。 ”

        第一座市政厅曾被火烧

        这座老楼始建于1900年,当初颇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有魅力。

        俄罗斯风情街的尽头,原大连自然博物馆,曾是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市政厅。著名女作家、大连作协主席素素曾这样形容:在小渔村与近代城市之间,它是一道时间的篱笆,一边是大连的前世,一边是大连的今生。

        史料记载,这座老楼始建于1900年,1902年5月30日正式使用,分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是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4889平方米,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特有魅力,而细节处的装饰雕刻也不乏巴洛克式的花哨——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日本人重新修建后的样子。

        1904年5月28日,日军占领“达里尼”港,俄国人自知“达里尼”守不住了,将达里尼港内的重要设备炸毁,并准备随时烧毁市政厅——彼时,“达里尼”已经建有市长官邸、市政厅、东省铁路公司轮船部、达里尼旅馆、商店、工会堂,还有一个工人俱乐部。不过,虽然经过大火焚烧,“达里尼市政厅”并没有被彻底损毁。

        日本殖民者进入后,1906年“达里尼市政厅”经过简单修复,先后成为“满铁公司”的总社、大和宾馆的别馆、满蒙资源馆。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大连自然博物馆。不过,遗憾的是,如今紧锁的大门令人无法窥见室内装饰的华美,而且外观墙皮也斑驳残旧。

         珍贵“木刻楞”却被租客嫌“破”

        “木刻楞”被称为彩色立体雕塑,目前大连仅保留下一栋,已被出租出去。

        沿着老自然博物馆东侧北海街的小巷穿过,你会发现这里还隐匿着很多独栋的老建筑。比如,目前大连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栋木刻楞。据老建筑保护志愿者飒飒介绍,这是俄罗斯民间传统的原木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其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棱有角,非常规范和整齐,敲击内侧墙壁,会发出木质回音,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

        2月28日,记者来到这栋木刻楞前时,发现除了三角屋顶还能明显看出是木头“垒”出来的外,整个建筑外面被各种杂物、垃圾遮挡着,窗外晾晒着各种颜色的衣服。大门口,一个卖瓜子花生的小贩的摊位,挡住了整个观察的视野。院内堆积着各种纸壳、木材和塑料瓶。

        老建筑保护志愿者周科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这座木刻楞原本建在黑嘴子码头,日本统治大连后把其作为水上警察署。随着港口建设发展,日本殖民者觉得拆除可惜而把它整体迁移到现在的位置。

        据了解,“木刻楞”被称为彩色立体雕塑。可惜,如今这个二层小楼早已被划分成若干户租出去。记者了解到,因为这里的房租便宜,大概每月400元,因此租客多是外来打工人员。但尽管如此,却依然免不了被租客抱怨“太破了,一找到地方就赶紧搬走”。周科告诉记者,“我每次来这里拍片,发现住的人都不一样。流动性太高了。 ”

        大连最早的医院坐落于此

        陈其美在大连建立GeMing组织,并秘密组建JunDui时,曾经在这里住过。

        烟台街位于团结街旁,与俄罗斯风情街完全就是一个整体。日本侵占大连以后,这里被称作山城町。 1946年人民政府重新命名大连的街道,以烟台市的名字把这条老街命名为烟台街。记者近日到烟台街探访,发现老房子已经全部被围挡起来,据一个工地的工人介绍,这里要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高档的花园酒店。

        烟台街的夹缝中还有一条光辉巷,俄国人当年建的老房子现存留的大约有28栋,多集中在这里。这里的建筑具有非常浓重的欧式风格,与南山的老楼相比这里多了一份苍峻。

        光辉巷13号是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胜利桥北分部。据说这里曾经是“达里尼医院”。而大连历史上最早的满铁医院以前就在这附近。至于后来那座宏伟的“满铁医院”(原大连铁路医院)则是在上世纪中期建造的。紧挨着“达里尼医院”的建筑,在日本殖民时期则是一家报馆。

        据稽汝广介绍,满铁医院曾经住过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袁世凯篡夺政权以后,GeMing党人便开始掀起反袁活动。 1914年1月,陈其美、戴季陶等人受命从日本来到大连,发展GeMing势力。陈其美,就是人尽皆知的陈果夫和陈立夫的叔叔。陈后来在大连建立了GeMing组织,并秘密组建JunDui,准备随时展开JunShi活动。但他的活动,引起了袁世凯和日本政府的警觉。 1914年3月2日,袁世凯照会日本政府,要求引渡陈其美。日本ZhengFu虽拒绝了袁的要求,但却逼迫陈离境。此时,陈其美也因为过度操劳,一病不起,住进了大连当时最好的医院满铁医院。3月15日,在大连呆了不到两个月的陈其美被迫返回日本。


        其实,当年整个胜利桥北一带,来来往往的有不少对大连甚至是对中国历史影响颇深的人物。

        坐落于团结街1号的老建筑,建于1900年,曾是沙俄达里尼ShiZheng厅的官邸。日俄战争以后,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就住在这里。从他开始,这里也就成了历任满铁总裁的官邸。如今,这里成为大连船舶技术学校。

        接替后藤新平继任满铁总裁的,是其嫡系中村是公。而中村是公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同学: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1909年9月,夏目漱石应中村之邀来大连,一下子就被这里的宏伟所折服。据悉,夏目漱石就住在现在团结街上的那个老大和旅馆,也就是沙俄时期的“达里尼旅馆”。这家旅馆里,还住过一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梁启超。1911年11月9日,梁从日本乘船回国,试图进行保清活动。当时,他乘船在大连港登陆。抵连后,当晚便入住于此。

        胜利桥最初拟建54米宽

      
                                                  以前

      
                                                  现在

         这里,不能不提的,就是俄罗斯风情街路口正对面的胜利桥。如今,站在胜利桥头向桥北望去,能看见原大连自然博物馆旧址,而向南远眺,能望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铁路医院)。

        1899年,俄国人在青泥洼建行政市街时,由北向南延伸要跨过一条深沟,那条深沟将要建铁路线,于是他们就在深沟上面架起了一座跨线俄式木桥。据周科介绍,俄国早先的规划,是把胜利桥建造成一个54米宽的大桥,桥的两端设计成半圆形广场,分别辐射两边道路。后来由于日俄战争失败,这个梦想破碎。到1908年,日本人在这里建成22米宽的钢筋水泥桥,并给这座桥起名为“日本桥”。

        很多大连人常常从胜利桥路过,但多数人都是匆匆而过,没有仔细停下来看一眼这座百年历史的老桥。透过桥头的铁丝网向下看,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美丽:桥基、桥柱、桥栏、桥头一律用花岗岩砌筑,并在上面精心雕刻出文艺复兴式花纹。有去过欧洲的读者告诉记者,这里的样子和瑞士的石桥如出一辙。

        据说,这座石桥当年花费巨大,约为15.7万银元。桥的设计者冈村象雄,原是东京市土木工程师,做过东京的水道桥设计方案,后来就借用这个设计方案来设计这座桥。


[编辑: 吴晓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0
发表于 2012-3-26 00:43 | 只看该作者
我靠……这么详细啊!!!全部珍藏……必须珍藏……呵呵……

点评

30楼的帖子我还没编辑完呢,等我编辑完回复你,先不要回……  发表于 2012-3-26 00:5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2-11 21: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