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30年·30个洛阳标志性事件”备选⑥
开通电车,我们曾经那么自豪
本报见习记者 杨柳 实习生 原瑞钰 通讯员 袁新
核心提示
公共交通的发达程度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法特·加尔纳斯在《机械化文明絮语》中说:“恢复或者保留电车的城市不一定是保守主义者,但能够肯定的是,没有过电车的城市,在20世纪的历史上肯定不是真正的文明之城。”
1984年9月28日,我市开通了无轨电车,我市的公交事业开始了新纪元。电车具有环保、舒适、节能、快捷的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今天,已经有24年历史、积淀着老洛阳人感情的无轨电车,虽然数度更新换代,依然是洛阳公交的“主力军”,折射出洛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1984年9月28日,在我市的公交史上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我市第一辆无轨电车从谷水西站驶出。总投资1632万元、线网总长14.13公里的101路、102路两条公交线路从那天起开通了,不仅为古都洛阳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还大大缓解了当时公共交通的拥挤状况,改善了洛阳的投资环境。洛阳,成为省内第二个、全国第26个拥有无轨电车的城市。
“大辫子”来到洛阳
65岁的王先通老人,1983年任市公交公司副经理,主要负责无轨电车技术工作,他见证了洛阳无轨电车的发展历程。
王先通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洛阳的城市交通总体上是好的,但在涧西区中州路沿线显得较为紧张,因为这里有了很多国有大型企业,每到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就显得特别拥挤。
1981年,郑州在河南省率先开通了无轨电车,这在洛阳公交系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王先通回忆说,当时很多市民都在议论,希望洛阳也能开通无轨电车,跟上时代潮流,一来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二来可以改善大气环境,三来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1981年9月1日,洛阳市成立了无轨电车工程会战指挥部,无轨公交电车一期项目工程上马。市政府多次派人赴北京、郑州、济南等地调研,吸取外地在设计和施工中的经验教训。为了避免工程建成投入营运以后,过早更新造成浪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
当时全国能生产无轨电车的,只有上海、北京、沈阳三家客车厂。王先通还记得,市无轨电车指挥部曾多次派人到上海客车厂,不知跟人家磨了多少嘴皮,总算买回来40辆无轨电车;又不知费了多少劲,总算把这些庞然大物从上海运到了洛阳。
40辆崭新的可控硅铰接式电车运到洛阳时正是深夜,由于没有停车场,只能先卸在路边。“这么贵重的车,夜里扔在路上哪能叫人放心啊。我们不睡觉,专门守着这些电车,唯恐这些宝贝有啥闪失。一直等到天亮,我们把这40辆电车一辆辆拖回公司,悬着的心才放下。”王先通回忆说。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首期无轨电车工程胜利竣工。1984年9月28日上午,洛阳市无轨电车通车典礼在谷水电车保养场举行,喧闹的锣鼓、齐鸣的鞭炮寄托着洛阳人心中的喜悦。
首批崭新的无轨电车行驶在宽阔的中州大道上,白底蓝边的车身,顶着两根长长的“大辫子”,电车神气的样子成了洛阳城一道流动的风景。
电车开通后,市民很自豪
无轨电车开通后,因其载客量大、运营成本低、噪音小、零污染,被誉为“绿色公交”。“那时候,开着电车行驶在中州路上,别提有多自豪了。电车起步快,开起来又轻便,不光乘客愿意乘坐,我们当司机的也打心眼里觉得舒坦。”如今已40多岁的邓小霞,是101线路开通后第一批电车司机,至今还工作在这个岗位上。
邓小霞说,当年,开“大辫子”车是个让别的司机羡慕的活儿。首先,“大辫子”操作简单,“多两条辫子,少了一个脚踏板”,别的车有油门、离合、刹车3个踏板,而电车少了一个踏板,犹如在十几年前就开上了“无极变速”;再有,就是从来不用闻汽油味,“别人让汽油熏得头疼,我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开了十几年车,得比别人少闻多少废气呀!”
无轨电车顶着两条长长的“辫子”开来开去,曾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心。
“车顶那两条‘辫子’是干啥的?”“不加汽油,这车咋还能跑?”当时,邓小霞不知多少次解答过这种好奇的提问。她还告诉记者:“电车刚开通的时候,许多市民都争着坐电车瞧个稀罕,还有不少外地人带着孩子专门来洛阳坐电车,有时候坐一圈还不觉得过瘾,非要坐上几个来回才下车。”洛阳人为开通电车骄傲,很多人都把这条信息作为和外地亲友通信时的话题,说得绘声绘色。
铰接式电车是由两节车厢组成,中间还有一个像手风琴似的“关节”,许多小孩特别喜欢坐到车厢连接的部位。记者也记得儿时每当乘坐电车,最喜欢坐在那里,车一开动尤其是转弯时,座位会随着一转一转的,觉得神秘而有趣。
坐电车的感觉让人着迷
乘坐过电车的人,有的就恋上了坐电车的感觉。电车起步稳,行驶稳,车体设计合理,乘坐比较舒适。从电车的开通到现在,洛阳人似乎有了一种“电车情结”。
许多在涧西大厂上班的老工人告诉记者:“那时的电车开得非常平稳,人在车上站着一般都不扶扶手。再有,电车宽敞,没有汽油味,不晕车,很多孕妇去医院都坐电车。如今我年龄大了,更喜欢坐电车出门。”
“我喜欢坐电车,它陪伴我走过了几十年的路。”家住西关附近的李素文,从20岁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乘坐101路电车上下班,在西关和中信重机公司之间往返,“平稳的电车给人踏实安全的感觉,每天下班坐着电车回家,夕阳透过车窗,坐在靠窗的位置上,静静地欣赏风景,似乎一天的疲劳都消失了,让我觉得生活很美好。”
那时候,乘客中还有很多学生,有的家长把孩子送上车,嘱咐售票员操心到站后提醒孩子下车。让许多老人念念不忘的还有无轨电车的票价:票价按里程定,3站以内是5分钱,不超过6站1毛钱,坐9站1毛5,最高票价为2毛钱,这样的票价一直持续了好多年。
101路电车开出“六朵金花”
当年的101路电车上,还盛开着红遍洛阳的“六朵金花”。
“各位乘客,您好!欢迎您乘坐‘振兴号’公交电车。在途中,如果您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请不要客气,我们会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再次听到着这贴心的话语,是否让您回想起曾经在电车上见到的那些真诚的笑脸。
无轨电车刚开通时,采用人工售票制,每辆车的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对倒,每班1名司机、2名售票员,就是说,一辆车上共配备6名工作人员。在101路西起谷水西、东至西关的12公里线路上,王秀芹当年就是和她的5个姐妹,用热情周到的服务,在乘客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成为牡丹城中的“六朵金花”。
今年已43岁的王秀芹,1984年年底到101路电车担任售票员。她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6个人还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都把乘客当成自己的亲人。”车上人多时,她们让出自己的位置给乘客坐;为了给聋哑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她们下班后专门去学哑语;平时她们在车上备上针线包、晕车药等,方便乘客;阴雨天,她们就在车上多备上几把伞,让忘记带雨具的乘客能够安然到家……这些贴心的服务,拉近了她们和乘客之间的距离。
除了周到的服务,她们还为乘客献上了一套“精神快餐”——“各位乘客,您好!现在我们的车正行驶在令人瞩目的中州路上,横贯牡丹城的中州路,东至东花坛,西至谷水西。中州路20公里长街上,盖起了幢幢高楼,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路两边绿树成荫,犹如一条绿色长廊,装点着我们美丽的古都!”每天,101路电车在中州路上穿梭,她们除了及时报站外,还不停地为乘客介绍沿途的风景及古都的历史、文化。
“六朵金花”得到了乘客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写来表扬信,称赞她们是乘客的贴心人。如今,公交电车人工售票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她们柔美悦耳的嗓音和贴心周到的服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从晨曦驶到暮色,从春夏驶到秋冬,周而复始;从过去驶到今天,从今天驶向未来,一路向前。洛阳的公交电车,就是洛阳人的生活,也是洛阳人的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