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img]初冬的阿尔卑斯山脉,再度披满皑白的雪貌,伟峻而又静穆;与目光所及的城区那穿梭的公交车相望,一静一动充满了画意。瑞士是个小国,山多平原少,人口集聚密度是中国的1.37倍,但她的公交系统却是欧洲公认的典范。
瑞士是第一个公布上海世博会国家馆的国家,在其方案中有城市公交如何持续发展的诠释。日前,文汇报记者在当地体验了便捷的公交网络,有感“瑞式”公交理念,堪可上海借鉴——“运送更多的人,而不是移动更多的车。”
在首都打的——没门
清晨,记者行走在首都伯尔尼上班的人流中。这座老城的“一多一少”现象令人侧目: 多,是指建筑物下廊街特别多,三回九转、连绵不绝,雨天穿行照样可滴水不沾。少,是难觅“的士”踪影,用量化比方,看到它近乎与上海碰到救护车的几率相仿;假如你在街头扬招,会显得很怪异' 原来出租车要电话预约,且价格偏贵,所以无人“守株待兔”。'
“那么如何保证出行?” 正当记者纳闷时,陪同将一张预购的24 小时的公交票递到手中,并嘱先在售票机“剪票” 然后畅通无阻。 瑞士公交车没售票员, 各站都有自助售票机,供乘客提前购票,上车无需出示,除非偶尔查票。
出于环保,街上大部分是电车,一长列有轨电车通常由六节组成,可顶上海五六辆巴士的载客量,车次密集,运力可想而知,车辆到站后,6扇车门齐开,吸纳乘客的速度惊人,原先人头涌动的车站,顷刻冷冷清清。
公交车很先进,设施也十分人性化,举两个细节:靠站时车门的踏板会自动伸展呈阶梯状,童车不用抬,拾级自如。我看走了神,忘了上车,陪同见状忙揿着车门旁的按钮,提示司机还有上客。
火车与汽车换乘——没缝隙
别以为伯尔尼地小人少,其他城市公交也同样方便。
从巴塞尔前往苏黎世,乘客可从网上购买一张市内公交和城际火车的联票, 这张A4大小的打印纸,使用范围包括了两个城市的公交车以及火车,在抵达瑞士最大的交通枢纽苏黎世中央火车站后,记者惊讶地发现,公交车站几乎紧贴火车站台,相距仅隔数米,乘客只需分秒,就可换乘另一辆市内的公交车。“这是真正的无缝隙换乘!”记者边暗叹边环顾四周,噢! 这座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 没检票口,没有围墙,完全敞开式的。
“公交零换乘虽方便了乘客,可火车和汽车不同实体的营收如何清算呢?”交通部门官员劳尔解答了我颇“另类”的疑问:每月有专人在车上调查乘客的出行路线、目的地、手持年票还是日票等,最后再作利润划分,计算可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
这种“把方便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的境界,使人感到何其的熟悉。
瑞士倡导的是大公交概念,它将电车、汽车、铁路、轮船捆绑成“统一战线” 乘客可买4种交通工具的联票。“四大金刚”各自为政,但又携手奉乘客为“上帝”如所有车站都有电子预告牌和本站行车时刻表,公交电汽车、渡船按时刻表准点运行,提示起来简直“不厌其烦”,目的让你方便了还要方便,政府向公倾斜的措施真可谓巨细无遗。再如:为让公交车永远面对绿灯,斥资改造交通信号系统,即在交叉路口前数百米安装感应器,当公交车接近路口时,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以确保公交车到达路口时,信号灯能及时变为绿色, 从而提升运行效率。因此在瑞士搭公交,大有其钟表的名声“精准” 不误。
坐公交车有失体面?——没那感觉
瑞士人均收入居全球之首,小车购买力自不待言,目前740多万人口,约两人有一辆。假设400万辆小车驶在大街,国土面积仅比上海大6倍多的瑞士,恐怕也难以招架。
因此人们不管身份高低,宁可将小车“置之高阁”欣然选择公交代步,证明政府“兜售”公交政策卓有成效。据37万人口的苏黎世最新调查,2008年包括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在内的公交,总运送乘客数量为3.1亿人次,相当于每天将近85万人次。'
“苏黎世是欧洲系统限制使用小汽车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典范,政府竭力提供价格实惠、方便、快捷、安全的城市公交系统代替小车。”来自中国、在瑞工作多年的王维向记者介绍:你在苏黎世乘公交车,一不小心会和银行家、大老板、市长同行,他们不会感觉坐公交掉价。” 我曾向瑞士外交部国务秘书(外交部第二号人物)的夫人安比尔女士询问:您经常坐公交车是否会感觉有失体面?她的回答很干脆:“NO!”
20年来小车泊位——没任何增加
有人比喻:美国是一个汽车上的国家,瑞士就是一个公交车上的国度,这不无道理。就连美国同行考察瑞士公交系统后也愧佩不如。
试举当地居民出行习惯逐年青睐公交一个数据:2000年至2005年, 日内瓦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开私家车出行的比例从48%降至39%,步行和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从29%增至36%.
尽管瑞士公交很便捷,但据了解也存在巨额亏损, 每年高达50%,然而政府对于公交亏蚀乐于“照单全收”。为使乘客“乐不思蜀”,不让小车回潮,迫使政府不断提升公交运力! 竭力完善出行链, 同时,还用无形之手限制小汽车,让公众彻底对小车产生“倦怠感”,王维援引瑞士人的共识:一个被汽车充实的城市是令人生畏的,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而不是汽车,所以苏黎世的私家车的
泊位,仍冻结在1990年的水平,没有任何增加,城市道路仍保持在几百年前的原貌。
离瑞前,当乘坐的公交车驶远后,记者似乎觅得一剂他山攻错的“仙方”: 政府大力扶植公交→百姓青睐公交出行→小车停驶排堵保畅→不用拼命新建道路→能源消耗日益减少→减碳换来清澈蓝天。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