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 岛 晨 报
炎炎夏日,车辆备受“烤”验,也让汽车维修工人忙得“热火朝天”。当市民们乘坐舒适的公交车,安全抵达目的地时,有谁会想到,一群公交“医生”为保障公交车的顺利出行每天都在挥汗如雨。昨天,记者来到市公交集团汽车一分公司富国街客运站,体验50℃以上的高温作业环境下,维修工给公交车“治病”的过程。
每天工作就像洗桑拿
昨天13时30分,在市公交集团汽车一分公司富国街客运站,维修工张洪贵正躺在一辆公交车下换机油。黑黑的机油流进事先准备好的盒子里,不时有几滴滴到张洪贵的胳膊上。滴上几滴机油,不只是脏的问题,这些机油带着温度滴到胳膊上让人感觉很烫。昨天下午降雨前的天气稍凉快些。“这样的天气修车能好受点吧。”记者话音刚落,张洪贵却说,“都一样,即使这样的天气,汽车底盘下面的温度也有50℃左右,一会儿就能湿透全身衣服。”张洪贵告诉记者,“修一辆车就像洗一次桑拿,一天下来,工作服的汗臭味很浓,一天最多的时候维修过14辆公交车,工作服上都能拧出水。 ”
张洪贵称,这辆车是在冷却了半个小时后才开始维修的,现在发动机的温度也在50℃以上,刚打开盖的发动机机舱温度可达90℃。当记者把头钻进发动机机舱时,立刻感觉一股热浪扑来,记者想用手指试探一下发动机的温度,张洪贵马上提醒“小心烫伤。 ”
“车槽有限,车间满了,就只能露天修理,一干就得一个多小时。 ”张洪贵说完又钻进汽车底盘下面,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他的额头淌下,眼睛被汗水浸渍得生疼,但还得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给车“换血”。
公交集团汽车一分公司运营部副主任陈伟用手丈量一下,张洪贵正在维修的汽车底盘距地面高约30厘米。也就意味着,他钻进车底下修车时,脸部几乎要贴到汽车底盘上。大热天里,维修工们却不得不与50℃以上的汽车底盘“亲密接触”着。
修车过程中经常被烫伤
张洪贵告诉记者,发动机温度最高的部位是涡轮增压器,维修时稍不小心就会被烫伤。记者看到他拿着工具的胳膊上留有不少伤痕。“这些都是维修时被烫的。 ”张洪贵一边说着一边拉下衣领给记者看,“后脖子上也有几处伤痕。 ”尽管公司特别强调维修工们要注意自我保护,但在维修作业中被烫伤的事还是防不胜防。张洪贵说,“自己很小心,可有时候在维修零件过程中,不小心就会碰到特别热的零件。而且维修涡轮增压器,必须拆掉上面部分管子,狭窄的空间里勉强蹲进两个人,这种情况下很难避免被烫着。 ”
陈伟介绍说,“现在为方便市民上下车,不少公交车已经由三阶踏步变成两阶或一阶,降低了踏步的高度,这样汽车底盘也随之降低,使维修工的车下作业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2008年引进的‘奥运版’公交车,只有一阶踏步,维修工根本钻不进去,只能靠架机抬起来,一旦触碰到气囊开关,车体会突然降下来,维修工的身体就会被压扁。有些公交车坏在路上,必须马上抢修,维修工人就更受罪了。地面在烈日下的直射温度也有四五十摄氏度,加上刚坏在路上的汽车底盘未冷却散热,维修工人就得钻到车底下,后背被滚烫的地面烫着,身体前面又被汽车底盘散发的热气蒸着,维修作业异常艰苦。 ”
每一个维修工都不轻松
目前,机务厂维修车间只有3条60米长的车槽,仅能容下6辆公交车在车槽上进行维修。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只有一保、二保的40辆车,及发动机出现大故障才能进入车间维修,其他故障只能靠维修工们钻进车底下来维修。记者离开室外修车区域,走进机务厂车间,刚进车间就能感觉里面空气比外面闷热。机务厂副厂长付维广说,每天车间内的温度都比室外温度高出5℃,车槽内的温度更高一些。
说起维修工人的辛苦,从一线走到领导岗位的陈伟深有感触地说:“即使进入车槽修车也不容易,维修工必须仰脸,车底的脏东西时常会迷眼睛。 ”记者顺着楼梯进入车槽内,1.65米的个已经快接触到汽车底盘了。这就意味着,修车工们要歪着脖子或仰脸在车槽内作业。
随后,陈伟带记者来到一间电瓶充电室,三四平方米的小屋里堆着10余个电瓶。电瓶充电时,会散发出硫酸气味,特别熏人,工人无论多热的天,都得把口罩捂得严严实实地在里面给电瓶充电,只能偶尔出来换换气。
汽车一分公司机务厂厂长陈刚告诉记者,“张洪贵已经从事维修工作31年,在70余人组成的维修队里,还有一位57岁满头白发的老维修工人,每天也是这样辛苦地工作着。每个维修工人得承担起约40台车的维修任务。 ”
据了解,汽车一分公司是市公交集团最大的一个分公司,拥有600余台车,包括黄海大客、混合动力车等各种车型。“公交集团有的车型,汽车一分公司都有,运营线路也覆盖中山路、人民路等多条主干路。 ”运营部副主任陈伟称,“考虑到运营线路都是主干路,每辆车跑1.2万公里就得换一次机油,每辆车平均每天跑200公里,600余辆公交车每2个月就得换一次机油,仅此项维修任务就不轻松。赶上故障车特别多,休息日还得发动党员和厂里骨干来加班。 ”
记者岳宇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