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逢逢 于 2012-10-3 22:20 编辑
今天本人有幸抽空运转了一下今天刚刚换了新车的1路和52路。我是从公主坟先乘坐1路到南礼士路。然后换乘52路坐到终点平乐园。接着再乘坐52路从平乐园返回公主坟,最后坐地铁回家。
说说感受。新车视觉上给人感觉非常高大,而且给人感觉比原先的车要结实一些。这两个车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运行起来噪音极低。不论在1路还是52路车内,当行驶起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听见什么机器的轰鸣声。很安静。这也是两个车型的共性,也可以说是优点,而且仪表盘上都安装有城市客车天然气泄漏报警装置。好像还有能耗消耗的仪表。增加了车辆的安全系数,也相对实现了清洁能源中的节能减排。而且我个人感觉大青后要比大福后从车辆外观来说更加国际化。而且大青后的整体造价应该比大福后要高一些。不知到我的感觉正确与否。也希望今后的福田在保有北京本土的大气风格之外,在车辆外观上再能有些创新和国际化,就更好了!
如果说不足呢,我觉得这两个车型由于是第一天上路,车内还是有一些装饰材料所遗留的气味。有待于进一步的消散。再有就是两款车型中间的过道由于座席的增加而变得窄了一些,对站立的乘客多少会造成些许不便,不论是大福后还是大青后,感觉不如原来老车宽敞。不知今后会不会做一些布局上的调整。
其实除了车,我还想说说车上的这些人。之前咱们坛子里边有人说过,这两个车型,尤其是大青后在长安街运行,而且是要走北京站,所以多少对于大青后来讲是一种某种程度上的可惜和糟践。今天我特意就这个问题观察了一下,因为恰逢十一国庆和中秋节双节,所以来京的外来人口肯定也是一个高峰。
据我观察而言,这些人貌似也对这次长安街的集体大换车有了些许的敏感。所以车上的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些约束。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能保持下去。
因为车子不断更新换代,规格提高,使得这些人可能也要考虑一下,他们的一言一行是否跟这座城市的发展相匹配。因为任何一座城市的管理,不能一味的以人为本。面对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依然是要结合法西斯式的管理约束体制(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效力)来逐步破解难题,使得市民素质在这种体制压力之下被动得以提高,进而在时间的洗礼之下变成长久化的普遍提高。不然如果所有东西都以人为本,那么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这条已经动脉硬化的“血液”,不仅不会得以软化疏通,反而会因此而最终“钙化”!
这就是我个人对今天运转的一些简单的感受。
不多说了。还是赶紧上图。
这是我坐的那辆车。到平乐园场站的时候,刚下车就拍下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