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蓝色的思念 于 2012-12-19 14:04 编辑
说起公交,大多数人都要从小时候开始。不过,对我来说,小时候对公交的认识并没有成为现在爱好公交的基础。那时候我很少出门,上学都在步行范围之内,即使出门也是坐出租车多,坐公交的话18路基本把所有生活问题全解决了,而且我那时候基本不认识多少路。在04年之后,我对公交基本没有什么认识了,直到07年因为高三住校和搬家的原因,需要坐公交车,才又开始了解起来,中间有一个断层。按线路号顺序回忆吧。 2路。那时候姑姑经常带我出去坐车,其中一条是2路。可是,方向总是朝着解放桥。那时候我对那个“下车站”感到很奇怪:怎么会有只下车不上车的站点呢?而且那个站牌上只有“2”“下车站”“公共汽车”几个字,和其他站牌不同,让我有一种神秘感。此外,我还好奇2路车停在哪里。后来看到一份地图才知道,2路和45路竟然停在遥远的匡山小区(真的,那对我来说就是很遥远)。 4路。在大观园看到过很多次,每次见到都是一个感觉——铜墙铁壁,从路西透过公交车看不到路东的景象,因为人太多了。后来有一次不知道要干什么,坐了几站,当时我还不想上,结果上去之后,果然人还是那么多,站稳都不容易。 5路应该是坐过的,但印象不深。 7路可能坐过吧,去张庄机场看飞行表演,结果还中暑了。倒是回家来之后看的球挺有趣:山东对上海,上海连发两个角球,都直接开门后面去了。 8路。这个倒不是坐过,而是由于这条线路开往济钢。我妈在济钢工作,早上6点就要出门,晚上6点半才回来(这直接影响了我的生活习惯),然后看到地图上8路写的是“至济钢”(我对地图上另一头终点站没法画出来的线路印象特别深),于是就记住了这条线路。不过,2000年国庆节,我妈值班,我跟着去的时候,来回都没坐8路。去的时候先坐101,然后在甸柳庄换10路(回想起来,车型可能是LCK6810)。刚上车的时候还有座,后来人越来越多,黑压压一大片,我都看不到外面的景色了。回来的时候,厂门口停着一辆8路,不过我妈带我去坐厂里的通勤车了。据我妈讲,8路车开得很慢。通勤车上也是满满的人,不过我坐在自带的马扎上,看着周围像森林一样的人群。 9路车坐过——不过是包车,初中去军训。我比较幸运,来回都没坐军队的卡车。那时候觉得去训练的坦克营是个多么遥远的地方。多年以后,才发现:原来那里就是井家沟啊。顺便说一句:03年还曾经被拉到一个素质训练基地去,也以为是多么遥远的地方,现在那地方我步行就可以到达——就在浪潮科技园东边,草山岭西。 16路:没坐过,但是在地图上认识了,去鸭旺口的。那时候18路周围很多线路都是通往郊区的,比如2X路。若干年后,竟然发现:后来历城公交去的那些地方,也是当时那些线路能够到达的地方。也就是说,运营主体和线路号有变化,但还是走那些路。 18路。这是要重点谈的,因为这是山师的第一条线。我还记得的最早路线是冶金宾馆—火车站,后来东边延长到葛家庄,大约在01年延长到姚家东区,西边“火车站”下面也添加了“长途汽车联运站”。坐这条线路经常去的地方有省中医、杆石桥、人民商场、大观园、经二纬三,但是从来没坐18路去过火车站,也没向东看看冶金宾馆是什么样,我只有在等车的时候,看着站牌想象。经二纬三的站牌记得很清楚,背景是北洋大戏院,我等车时不时抬起头来看着它——就像今天拍照一样。18路曾经改走经七路,经停经七纬二,印象还比较深,应该是顺河高架桥施工的原因吧。后来恢复之后,在桥底下转弯,我老担心它开到河里去。大概是98年,18路更换了长江,这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公交品牌(型号我一直没有认识过)。后来山师又多了一条48路,也是长江,结果造成了混乱:人们坐18路多,希望18路人少,可是远远看到一辆人少的车来了,走近一看却是48路,希望变成了失望。后来我总结出个规律:人少的是48路(基本没几个站着的),人多的是18路。没想到,48路的长江一直用了十几年,而18路已经换过许多次车了。 31路最早坐是2000年去龙洞。不过那时候31路并不直接开到龙洞,而是先开到某个地方,想去龙洞得凭车票等专门去龙洞的车。那天等了很久也没等来,后来直接坐出租车走了。那天我还坐在最前面一个椅子上,前门前面。后来31路换长江的时候也坐过,跟我奶奶去十亩园买菜。当时车上人多,我担心下不去,想往后挤,奶奶说不用。结果到站的时候,还真差点没下去车。 34路没坐过,惟一的印象就是“东八里洼”这个怪异的名字。我妈解释说,从四里到七里都是山,到八里就改洼了。 36路坐过,是去郎茂山小区办事。光记得车是蓝白色的了。那也是我惟一一次看到公交停车场是什么样子。 K50听说过,第一条豪华线路。 K54听说过,环线,在山师路口看到过几次。 K55去济钢的时候,在工业北路上看到过,开往省卫生学校。那时候的印象是:省卫生学校是个遥远得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地方,这边又到工业北路,那这条线路走过了多么漫长的道路啊! K59经常坐,山师开通的第三条线路,去姥姥家的时候就坐,后来我去新华书店的时候也常坐。后来过了很多年,才发现这线路竟然还是用的当年的车。品牌不认识,英语的原因吧。 游60路应该是坐过的,因为去灵岩寺就是在解放桥坐车去的,回来也是。 62和63路听说过,是在31路改到姚家东区的启事上。当时62和63也采用之前31那种模式,多数车都不开到龙洞。顺便说一句:龙洞路周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地图上都被公交线路表遮住了,直到奥体中心开建。我妈为了看那附近的地图,买了一本《济南名泉游》,这才看到那边是什么样子。 64路曾经在去省博物馆的时候看到一个站牌,除此之外就没了。 游66路还坐过呢,那次不知道为什么我爸带我去绿地商城了(此绿地非彼绿地,呵呵)。只记得那时周围的环境是极为空旷而辽阔的。后来坐在车上,听到了地图上看过的国棉一厂和风机厂的报站,但是我想看看站牌的愿望没实现,因为车上全是人。 67路坐过,去四门塔的时候。那天在大观园等车,第一个人太多没上,第二个人还是那么多,干脆挤吧。结果后来人越来越多,都快站不住了,大概过了十六里河就再也上不去人了。车上的人在门牙附近的几个站点下去不少,之后车上就很空了。当时我看着车头的贴纸,就想:四门塔已经是这么遥远的地方了,那李家塘该是什么样呢?后来,我终于实现了去李家塘看看的愿望。 75路在03年坐的比较多,因为有事。还记得那时候75新换的车,涂装很漂亮。那时候我每次看到75在山师往东,车上人都是黑压压的。当时我在铁路医院坐车,为有座还经常去新世界循环一遍再回来。 78就是老14,好像有点印象,就是那个改号之后,站牌上的“原14路”。 80路只有一个祝甸的印象,一个陌生的名字。但不知为什么,当时我直觉中就想象出拥挤不堪的景象来。 85坐过,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去明湖西路济南电大,只记得走过了很多光线很暗的地方。 86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至今也没画进地图的联合大学,后来也过去看了。 101路。印象比较深的两次,一次是去济钢,早上坐101。那时候还没觉得怎么着就得下车了,因为到终点站了。后来一次是在泉城路上,应该是2001年夏天,回想起来车型应该是JK6120D,当时在泉城路坐了两站。还记得那天,泉城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可能还坐101或102去辛庄高架桥附近的一个地方买东西,去过至少两次。 103路。这个小时候经常坐,姑姑带着我在山师路口坐103往西,到某个地方下车,忘了干什么了,可能就是出去玩吧。从姥姥家回来,也经常坐103到华兴大厦下车,然后走回去。还曾经有一次至今都想不明白的经历:去省印刷物资公司。我经历的有人售票的时间很短,改无人售票之后,由于有人从后门上车逃票,103报站里专门加了“……主动投币,不找零钱,月票,请主动出示,严禁后门上车!”口气十分强硬。后来,干脆把后门焊死了,报站也改成了“……前门上车,中门下车,后门不开……”再后来,就没见到有后门的电车了。103路这几年遭遇了很多不幸:在趵突泉南路被水淹、二环东路高架施工停运、文化西路施工停运……等恢复了,又被人说客流不好。希望103有一天能够摆脱这些不幸。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电车是蓝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