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出行见证奇迹
关键词 大1路
“省人大到了,请下车乘客带好行李物品,注意安全……”如今山西省城公交车的电声自动报站代替了过去售票员沙哑的嗓音。公交车的迅速发展,见证了一座城市前进的脚步。进入新世纪,太原公交车辆逐年增加,车型变得越来越漂亮。公交线路遍布城区以及近郊,市民乘公交车出行更加方便。
1983年7月1日,新开通的下元至火车站的公共汽车被定名为1路。1路运行在迎泽大街上,日客运量12万人次,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动脉,人们称为大1路。现在,这里的公交车型档次提高了,线路陆续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和下车门视频,跟过去真是没法比。
关键词 “黄面的”
自从1984年天津引进日本大发汽车公司技术,生产出首辆大发面包车以后,该车的空间宽敞、运输能力强等特点就很快被国人所接受,出租车也大范围采用了这款车。由于出租车要求醒目,便于乘客识别,因此当时太原的出租车都被喷涂成黄色。当然,运营价格也十分低廉,4公里起步,每公里一元。由于价钱便宜,而且可以挤进七八名乘客,甚至可以运送电视机、洗衣机等大件物品,受到广泛青睐。站在90年代的太原街头,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黄色的“面的”,被很多人戏称为“黄(蝗)虫泛滥”。
曾在太原重减机床厂上班的黄师傅就深有感触。黄师傅说:“那时候,从我住的杨家堡打车到单位,基本是4公里多一点,打车正好起步价。其实我也有公共汽车月票,但它太慢了,每站都要停一下。有时着急上班或者单位发了米、面、油等,打个‘面的’挺方便。”
随着人们对出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的”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虽然实惠方便,但由于没有空调,一到夏天,车内酷热难当。司机的坐椅底下就是发动机,就像一个小蒸笼,一天下来,不少司机的裤子是干了湿、湿了干。“黄面的”污染大气环境,座椅不够舒适,乘客对它的“颠簸”也怨言颇多。
2000年以后,太原市几次更换出租车,“黄面的”淡出太原,富康、桑塔纳、捷达等轿车驶上了大街小巷。 (《三晋都市报》)
[ 本帖最后由 爱在龙城 于 2008-10-17 23:0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