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南京交通拥堵着实让出行的市民憋了一肚子气,如何化解老城内的交通堵塞,一直是南京城建的待解之结。记者昨天从南京市规划局了解到,老城内将新增支线道路44条,使得老城路网密度由目前的3.82公里/平方公里达到7.36公里/平方公里,比现在提高了将近一倍。
南京市规划局综合处处长王宇新告诉记者,老城主次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地面交通供给量非常有限。目前老城人均道路用地每平方米只有4.50,支路网密度仅为3.82公里/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随着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增加,老城将面临更大的交通压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王处长解释说,今后南京将进一步完善四级道路网络体系规划,重点增加支路,规划新增道路44条,使得老城路网密度达到7.36公里/平方公里。同时规划确定7条轨道交通线路的33个区间站点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建立了方便、快捷、高效、一体化的换乘体系。
为适应老城过街行人交通发展需求,南京还规划地上、地下人行过街设施38处。这38个人行过街通道分别在狮子山、黑龙江路、大桥南路、察哈尔路、军人俱乐部、南大北门、北极阁、太平门、太平北路、荷包套、人民医院等。同时在完善停车场配套上大做文章,主要在新街口、湖南路、狮子桥等车行量较大的地段再添118处停车场。
记者还了解到,南京还规划建设河西、仙林、东山及江北新市区的通道,打通“断头路”,拉近外围和老城的距离。例如建邺路西延被规划成为外秦淮河上又一条跨河通道,使河西与主城间交通更加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