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河乡隶属穆棱市管辖。位于县境东部,东、北两面与东宁县毗邻。滨绥线铁路东西贯通。 细鳞河乡,以小绥芬河支流细鳞河从境内穿过得名。细鳞河,清代称“协领河”,满语为“拐子鱼”之意。清代,属宁古塔副都统管辖。1882年(清光绪八年),吉林边务督办吴大澄“屯兵”时,于此设屯,名“细鳞河屯”,并派“管带”驻防,统辖沿线“屯兵”。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动工,在此设车站,是海参崴至此的第七个大站,人们惯称“七站”。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遣散“屯兵”,居民被迫全部迁走,土地荒芜。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属绥芬厅讲礼社范围。中华民国成立后,1917年隶属东宁县 第六区。1918年划归穆棱县,设第五区。1926年设细鳞河镇。东北沦陷后,1936年改隶马桥河保。1939年6月,划归绥阳县,设细鳞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10月,绥阳县并入东宁县,隶属第二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细鳞河乡。1958年9月,并入曙光人民公社,后将曙光公社改为绥阳公社。1962年从绥阳公社划出,成立细鳞河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改为细鳞河乡。1992年8月,划归穆棱县,并将
绥阳镇 部分区域划归细鳞河乡管辖。 细鳞河乡全境构成高山、河谷、漫岗的高低起伏山区地形,细鳞河自西向东与小绥芬河汇集南流出境。全乡总面积715平方公里。境内林地、草原辽阔,适于多种经营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山区有人参、木耳、松茸、山野菜等土特产。产灰色花岗岩,质地坚硬细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