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晚被蚊子咬了一身包!”“蚊子这么多,躲都躲不开,啥办法能防蚊子啊?”近几天来,类似的对话在市民中屡见不鲜,多个医院的皮肤科也陆续接诊被蚊子叮咬感染的患者。人们纷纷咨询:为什么近来蚊子特别多?有哪些驱蚊的好办法呢?记者15日就此进行采访了解到,前一阶段的持续降雨,雨后高温,造成了蚊子繁殖加快。
连绵雨后艳阳照,蚊子集中长大了
15日,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病媒寄生虫病预防控制研究所所长王玥。王玥所长介绍,6月底7月初,我市连续多日下大雨,在路边或草坪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坑,大雨过后气温升高到30℃,这样的气候条件,给蚊子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据其介绍,蚊子将卵产在水里,幼虫也生活在水里,经过1—3周的时间,长成成蚊离开水面。成年雌蚊以吸食人和动物血为食。近几天市民感觉蚊子突然间“成灾”,正是那场连绵雨的效应。
王所长告诉记者,小到每家每户瓶瓶罐罐里的残余积水,大到人工湖泊、江水等,都可能成为蚊子产卵、繁殖的温床,再加上适宜的温度,就可能有蚊子滋生。近来的高温,更是缩短了蚊子成长过程,导致它们集中长大、开始叮人。
蚊子密度定期监测,数据仅供参考
据介绍,目前,病媒寄生虫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在医院、居民区、绿地、公园、牲畜棚等不同地点,分别设置7—8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人诱法”等,定期监测蚊子密度。
王所长介绍,虽然市民普遍反映蚊子多,但是最近一次的监测数据,尚未发现蚊子密度超过往年,7月蚊子的密度监测数据要等下月5日才能统计出来。但是目前蚊子密度的监测采用的是以点带面的办法,而蚊子的生长受温度等影响较大,无论是监测方法、还是监测地点的设置、监测时段等,都可能影响到数据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该数据只作参考,尚无法做到完全精准。市疾控中心病媒寄生虫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已加强对蚊密度的监测。
阻断蚊子嗅觉,给自己“设”个保护罩
王玥所长告诉记者,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的一般花露水根本达不到驱蚊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蚊子是凭借嗅觉寻找“猎物”的,蚊子的小触须上有二氧化碳感受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蚊子在15米以外的地方就能探测到。肺活量大的人能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蚊子嗅到后就群集而来。另外,不同人的激素水平、体味等,也会让蚊子食欲大开。
王玥介绍,含驱蚊酯或避蚊胺等化学成分的驱蚊产品,能达到驱蚊效果。但此前有报道称,避蚊胺可能导致部分使用人出现不适症状,因此王所长只向市民推荐含有“驱蚊酯”成分的驱蚊水、驱蚊膏等,在户外活动时适当涂抹,形成一个保护罩,干扰蚊子的嗅觉,将蚊子“挡”在“保护罩”之外。
防蚊攻略
1.使用蚊帐,或者在室内使用诱蚊灯、电蚊拍、在通风处点蚊香等,可有效防蚊、杀蚊;
2.检查家里盆盆罐罐、地漏、下水道、花盆等处,及时清理积水,定期喷杀虫剂,水生植物或者敞开式鱼缸要勤换水,不给蚊子生存空间;
3.注意关好纱窗、纱门,夜间回家要迅速关门,防止门外守候的蚊子随人入室;
4.在脸颊、四肢或裸露皮肤上喷涂含有效成分的驱蚊水、驱蚊膏等,5—8小时应补喷、补涂一次;
5.大量YD、出汗后,应及时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减少特殊气味吸引蚊子的几率;
6.草坪、绿地、水源附近等是蚊子频繁出没的场所,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裤、穿袜子;
7.日出、日落前后一小时,是蚊子的高峰活动时间,避免在此时段长时间在户外活动;
8.被蚊子叮咬后,及时用碱性物质如肥皂等在红肿处涂抹,可起到中和作用,有效止痒;
9.过敏性体质人群尤其要注意,被叮咬后出现感染等严重症状,要及时就医。 本报记者 袁红颖
网友纷纷晒
“蚊伤”很受伤
近日蚊子的侵袭让不少网友苦不堪言,纷纷发布“蚊伤图片”及“斗蚊秘笈”。
网友悠然在微信里发布了女儿遭蚊子叮咬照片,引得众人纷纷效仿,展示自己所受的蚊伤。
@小乖兔:“今年蚊子太厚了,一到傍晚,小区院里的蚊子呼呼地围着你,用手一划拉,直往手上撞。”
@小摩托:“跟朋友聚会,自己还没酒足饭饱呢,先把蚊子喂饱了。一身大包,看着胖了不少。”
@小熊656:“简直是轰炸机啊,既然躲不开,就对蚊子态度好些,让它们吸饱、吸好,老天爷啊,让我的血把它们撑爆炸吧!”